首輪海上風電開工難
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江蘇省鹽城市海域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這是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guī)模100萬千瓦。其中,兩個近海項目分別位于濱海和射陽地區(qū),裝機各30萬千瓦;東臺及大豐則各有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目前,當年首批的4個項目均因地址發(fā)生變更而擱淺。
上海電氣方面對《中國聯(lián)合商報》表示,他們與山東魯能中標國家能源局招標的東臺項目,但后來海洋部門稱該區(qū)塊是自然保護區(qū),與江蘇沿海灘涂圍墾范圍和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qū)有重疊,便要求建設項目從原地往深海推進10公里。
射陽的項目設計方案也未能如期完成。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招標的時候并沒有發(fā)現問題,隨著工作的深入發(fā)現是有問題的。“原來的設計方案與當地規(guī)劃的一個航道及其他用途有沖突,需要做較大的調整。風場占用哪幾塊海域,拐點坐標多少,面積多大,這些最基本的參數定不下來,根本沒辦法設計方案。”
隨著用海位置的調整,已經完成的海域使用論證報告、海纜路由調查、通航安全評估報告、環(huán)境影響評價報告都要補充完善,甚至重新論證,相當于把各種手續(xù)再重新審批一遍。
業(yè)內人士指出,項目擱淺的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門之間未能就規(guī)劃事宜展開充分的協(xié)調。早在去年,國家便推出了海上風電選址的標準,稱“海上風電場原則上應在離岸距離不少于10公里、灘涂寬度超過10公里時海域水深不得少于10米的海域布局”,但海洋局一直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區(qū)域可以建立風電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稱,海洋局的基本思路是希望供電廠離岸越遠越好,對海上風電來講,水深了,成本風險便會提高。
針對海上風電項目的進展緩慢,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公開表示,由于國家海洋局和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門沒有做好規(guī)劃的協(xié)調工作,首輪海上風電招標項目已經名存實亡了。
設備商:賠本賺不到吆喝
由于海上風電具有資源豐富、發(fā)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不消耗水資源等特點,我國開始把風電開發(fā)的重點轉向海上風電。但海上風電開發(fā)難度遠大于陸上風電,其發(fā)電技術落后陸上風力發(fā)電10年左右,成本也要高兩三倍。
公開資料顯示,為抵御強風和海水,海上風力渦輪機必須更為堅固;由于遠離海岸,其維護也需要特殊的設備和運輸工具;海底鉆探的成本更為昂貴,將海上風力發(fā)電場與陸地電網連接也需要額外的成本。目前國內海上風電場單位千瓦投資約為1.6萬元~1.9萬元。
然而,海上風電的上網電價不但不能抵消前期較高的成本投入,還面臨著上網電價偏低的現象。在首輪海上風電的項目投標中,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濱海近海30萬千瓦項目的中標電價為每千瓦時0.7370元;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lián)合體的射陽近海3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7047元;山東魯能集團的東臺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235元;龍源電力的大豐潮間帶20萬千瓦項目為每千瓦時0.6396元。
據了解,可行性研究報告指出的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是每度電1.2元~1.3元,業(yè)內人士保守估計為每度電0.8元。但有參與招標工作的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當時招標采用的不是最低價者中標,而是各家投標價格的加權平均價,再下浮10%,誰最接近這個價格,誰中標。因此,各大競標公司紛紛壓低報價,使得最后的中標電價低于正常上網電價,從而不具有示范性。
華銳風電方面對《中國聯(lián)合商報》記者表示,由于首輪海上風電項目的擱淺,公司前期投入生產的風電設備基本處于閑置狀態(tài),無法安裝。業(yè)內人士指出,上網電價偏低,尚可以通過后期的政策及市場手段加以調整,但目前的狀況是項目根本沒有進展,前期在設備生產方面的高額投入根本無法通過后續(xù)產業(yè)運營得到回報。
“海上風電成本高、收益低,以前就有人說是在"賠本賺吆喝"?,F在恐怕是連"吆喝"都賺不到了!”某風電設備供應商對《中國聯(lián)合商報》表示,鑒于首輪海上風電項目未能順利實施,他們目前已經調低了風電設備的生產供應計劃。至于后續(xù)生產供應情況,尚待觀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