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全國碳市場建設已提上日程,試點市場的前途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未來的全國碳市場中,各個試點的競爭力究竟在哪里,是否還有生存的機會?本文對此略作討論。
二級市場競爭格局逐漸清晰
盡管中國試點碳市場剛剛完成了第一年的履約,但對其未來幾年的運行情況已經可以做出大體判斷。因為一旦基礎的市場要素確定,后期進行大面積改革的空間就變得很小。碳金融實驗室(Carbon Finance Lab,CFL)作為獨立研究機構,調研了幾十家控排企業(yè),對各個市場進行了評估,發(fā)現一些有趣的結論:
交易量活躍的市場有效性卻并不高。更多的交易量并沒有使得碳市場變得更像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這是因為二級市場的糾錯功能正在發(fā)揮作用,即一級市場的分配不合理通過二級市場進行了糾正,而二級市場尚沒有真正發(fā)揮資源配置的功能。值得玩味的是,分析表明:最活躍的市場和最不活躍的市場實際有效性相差不大。
當前不活躍的市場以后也很難變得活躍。盡管許多設計者竭盡全力提高二級市場的活躍性,并將其視為重要的指標,但要清醒的認識到,市場活躍性首先是由市場結構所決定的,當確定排放部門的時候,市場的活躍性水平已經被鎖定,優(yōu)化分配方法所能貢獻的流動性非常有限。
盲目追求二級市場活躍性將付出代價。創(chuàng)造流動性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我們觀察到一些市場為了制造流動性,采取了“創(chuàng)新”的調控手段,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破壞了其公信力。例如,預配額分配,配額回收,跟隨市場價格的拍賣底價等,這些手段的引入,破壞了二級市場的穩(wěn)健性和嚴肅性,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建立了復雜的耦合關系,違背了奧姆剃刀法則,存在很大的隱患。
盲目追求交易量,使得一些試點陷入了“創(chuàng)新陷阱”中,但個別看似中規(guī)中矩甚至保守的碳市場有效性反而很好,這得益于其制度設計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好的碳市場模型是簡潔的,實際方案與其偏離得越遠,運行效率則越低。采用大量的手段來修修補補,從整體上卻沒有提高效率,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乏系統(tǒng)的方法論。
碳價格范圍日益明朗
試點市場已經初步探明了未來全國碳市場的合理碳價格區(qū)間。
對六個試點碳市場2014年的價格波動情況的分析表明,各個試點碳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基本上處于20元/噸到90元/噸之間,這意味著未來全國碳市場的價格很可能也處于該區(qū)間內。我們進一步對控排企業(yè)進行了成本分析,發(fā)現:在不采取拍賣的情況下,企業(yè)承擔的碳成本如果高于90元/噸,則會對其利潤和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顯著影響企業(yè)的競爭力;如果采取少量拍賣(如3%),則該價格調整為60元/噸。同時,值得關注的是20元/噸已經成為各個試點碳市場心理底線,在這個價格的支撐力較強,企業(yè)承受的成本壓力較小。
20元/噸對未來碳稅的實施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盡管碳稅和碳交易是兩個不同的政策路線,但是從效率和公平上來講,碳稅相對于碳交易是一個重要的補充。例如,全國碳市場實施之后,由于覆蓋范圍的限制,可能會扭曲控排企業(yè)和非控排企業(yè)之間、國內與國外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力。碳稅可以對此進行有效的補充,使得非控排企業(yè)納入到減排體系之中,而20元/噸可以成為未來碳稅征收的重要基數。
一級市場將是新的競爭焦點
從全國碳市場的層面看,試點市場最大的價值就是解決初始分配問題。但迄今為止,試點始終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而當前二級市場大部分問題的根源也是由分配帶來的。
2015年之后碳交易所的數量必然會受到嚴格限制,如果依賴于二級市場,剩余的交易所必須要另謀出路。根據我們進行的交易所運營成本估算,前期各個交易所熱衷于二級市場建設,投入大量資源,未來的回報風險很高,一些獨立運營的碳交易所已經面臨投資者巨大的盈利壓力,再融資難度很大。對于這一局面,我們持有較為悲觀的態(tài)度:即使試點市場引入非現貨產品,通過二級市場獲得生存能力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顯然二級市場已經不是各試點的主戰(zhàn)場,新的戰(zhàn)場將回到一級市場?!芭馁u+碳基金”模式才是未來各試點的核心競爭力。
從加州、廣東等市場開展的拍賣活動來看,一級市場的融資能力要遠遠強于二級市場。事實上,拍賣是碳市場最基本的融資方式,通過拍賣形成的資金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提高碳市場的杠桿水平和社會福利。例如,從拍賣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成立引導碳基金,充分發(fā)揮基金對社會投資的杠桿作用,基金的杠桿水平可達到3-5倍,顯著高于合同能源管理補貼等財政補貼方式。
但是由于我國財政管理體系的障礙,資金使用的靈活性尚存在困難。不過這一局面正在發(fā)生改變,地方政府以后將可以在預算中單列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科目,未來拍賣資金收入也應轉入這一科目中。對拍賣收入進行市場化管理,有效的返回到控排企業(yè)中,形成一個穩(wěn)健的資金流,將極大的彌補碳市場融資能力不足的問題。
未來兩年,二級市場的競爭將變得越來越雞肋。碳交易所面臨著兩個轉型機會,一是發(fā)展為地方拍賣平臺,二是轉型為碳金融服務機構。轉型的關鍵是大膽采用拍賣,建立一級市場,探索符合本區(qū)域的拍賣收入使用機制,設立區(qū)域碳基金,與國家級氣候基金形成合作體系,推動一級市場的金融化發(fā)展。
但是從碳市場所衍生出的碳基金與普通的引導基金或政策性基金存在很大差異,因為它是碳市場設計的一部分,其獨立性會受到約束,例如資金使用形成的周轉率和杠桿率之間的平衡會對碳市場資金流動效率產生直接的影響,基金投資策略、治理結構和績效指標設計也存在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類似的工作在國內外尚沒有成熟先例,我們也正在積極開發(fā)資金使用方法學和工具,推動地區(qū)碳基金的發(fā)展。
(作者陳波,系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碳金融實驗室負責人,經濟學博士,碳金融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碩士,著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設計原理與實踐研究》、《低碳大變革—下一個30年我們怎么辦》,郵箱:bchen1982@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