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1区在线|久久久综合国产剧情中文|午夜国产精品无套|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人人操人人干人人草|一区二区免费漫画|亚洲一区二区a|91五月天在线观看|9丨精品性视频亚洲一二三区视频|国产香蕉免费素人在线二区

中國儲能網歡迎您!
當前位置: 首頁 >并網調度>分布式儲能聚合互動調控技術 返回

德國能源署署長Andreas Kuhlmann:市場比政治決策聰明

作者:蔡譯萱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發(fā)布時間:2019-01-11 瀏覽:次

中國儲能網訊:從補貼起步的風電、光伏產業(yè)正進入斷奶倒計時。去年以來,可再生能源競價上網漸漸提上議程,欲通過改變“游戲規(guī)則”加快降低風電、光伏電價。在此背景下,德國能源署(DENA)應國家能源局之邀,通過介紹德國可再生能源招標具體工作并撰寫報告交流借鑒。

可再生能源招標競價機制的設計核心是什么?這一制度是否存在缺陷?開發(fā)商如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風電、光伏產業(yè)是否已具備了競價條件?eo記者就上述問題獨家專訪了德國能源署署長Andreas Kuhlmann與德國Agora 智庫負責人Patrick Graichen。在他們看來,隨著能源轉型的進一步深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不可避免,中德兩國很大程度上面臨相同挑戰(zhàn),需要更多交流。以下為經過編輯的專訪實錄。

市場總比政治決策更聰明

eo: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和上網電價補貼成本在中國和德國都是個問題。近日聽說德國能源署也為國家能源局競爭性招標的設計機制提出了建議,2017年開始德國750千瓦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都是通過招標競價機制獲得資助, 2018年2月,德國光伏的招標電價首次低于4歐分,這意味著平價上網時代已經來臨,這一機制設計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Graichen:關鍵在于市場總比政治決策更聰明。在這些技術得到發(fā)展后,政策制定者就要做出決定,降低上網電價并實行招標機制,競價是很好的選擇。德國目前的電力系統(tǒng)已經可以很容易地整合并網的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上網電價已經下降, 一些海上風電項目通過招標競價實現了零補貼,可以說非常成功。全球也有著這種趨勢,還有很多國家也像德國一樣采用這樣的機制 。

但在競拍中獲取低價的先決條件是,需要通過競拍使可再生能源獲得穩(wěn)定的收入。競拍必然會產生競爭,最終德國中標項目能得到20年的市場溢價,這20年的擔保使投資者愿意低價競標。其次是項目低廉的資本成本,風電、光伏的主要成本是資本成本,但德國可再生能源有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良好的融資體系,銀行知道如何評估這些項目,就相應降低了項目的資本成本。德國很好地結合了這兩個重要因素,因此競拍的最終價格非常低。

eo:但競爭性招標存在什么缺陷嗎?

Graichen:我們目前發(fā)現,競爭性招標不能提供足夠多的新建風電場許可證,這可能導致最終參與競價的項目數量減少。同時,競拍會產生上限,當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進入市場,競價可能傳遞出政府不需要那么多的項目,但事實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來加速能源轉型的進程。

Kuhlmann:還有一點是,政策制定者要注意新項目仍然具有創(chuàng)新性,但是競價有可能只選擇最便宜的項目,而不是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項目。

平價上網的條件之一是降低“軟成本”

eo:當機制設計正式步入去補貼、市場化競價的軌道,對整個行業(yè)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當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已經具備充分競價的條件了嗎?在現在的資源和需求條件下, 對行業(yè)來說是好是壞?

Graichen:看是否具備競價條件有兩個因素,首先是技術成本,現在世界各地的技術成本都很低,這證明更多的競爭能夠降低成本。另一個因素我們稱作“軟成本”(soft cost),是由獲得建造許可的程序中成本的多少,以及獲得銀行和融資的時間長短,風電場選址還有并網能力等因素決定。為了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這些成本也需要很低。中國更多地應當關注并減少“軟成本”。

Kuhlmann:政策制定者需要小心,因為如果他們向市場發(fā)出錯誤信號可能非常輕易地摧毀市場。因此我們需要為投資者提供一個長期的遠景,以便他們能夠真正建造滿足需求的項目,然后提供給行業(yè),公司和可再生能源供應商例如電力購買協議或者一些其他選擇。

Anders Hove:我對“軟成本”有一些補充。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是我們(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的項目合作伙伴。他們發(fā)布了不同國家光伏發(fā)電的成本,這也確實如Graichen所說,德國在“軟成本”方面相對中國有很大的優(yōu)勢。其中,分布式光伏的利用是德國“軟成本”非常低的一個重要體現。雖然過去幾年中國的分布式光伏也發(fā)展得非常迅猛,但是屋頂光伏還面臨不少障礙,在這方面,我認為中國可以借鑒德國經驗。

eo:從上網電價補貼到競價上網,德國的風電、光伏開發(fā)商如何面對激烈的競爭?

Kuhlmann: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政策制定者應該非常了解政策,哪里不起作用就改正, 除此以外還應該關注行業(yè)的穩(wěn)定性,因為投資者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投資遠景。同時,可再生能源行業(yè)也需要習慣這樣的政策工具。在德國,雖然起初項目開發(fā)者不喜歡,但他們之后就學會應對它。

eo: 風電的競價上網讓很多開發(fā)商把目光投向分布式,但大半年過去了,中國分布式風電并未出現崛起的跡象。只有零星幾個示范項目運作良好,一些基本問題,如安全標準、接入電網等,也沒有解決的時間表。在您看來分布式能源如何拓展市場?

Graichen:德國的情況是,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分布式光伏,由于業(yè)主可以直接使用的屋頂,因此分布式光伏市場很大。如Anders所說,德國的分布式太陽能的軟成本非常低,用戶只需要打電話給當地電工,就能幫你解決一切安裝維修問題。而分布式風電建設的前提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獲得當地的建設許可證,這相比分布式光伏要困難。因此德國目前正在討論,風電場所在的社區(qū)是否應該從風電場獲得額外的好處,例如讓住在風場附近的人可以從風電場獲利。我們將在下一部法案中看到這一點。

Kuhlmann:德國能源轉型在一開始是因為很多公民都積極參與,但很多大公司起初都不看好。所有對中國來說,可能情況并不相同。但我認為對中國可能有借鑒的是,各方面都需要當地人的接納,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能從項目中獲利。

提高系統(tǒng)靈活性,需求側設計激勵制度難度大

eo:中國和德國都所面臨棄風棄光的困局,在您看來造成兩國的棄風棄光的成因有何不同?

Kuhlmann:當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特定份額時,棄風棄光在很多國家都是一個問題。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它取決于我們有什么樣的市場環(huán)境,整個系統(tǒng)的靈活程度,電網基礎設施的水平,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市場規(guī)則和選用靈活性高的技術有效降低棄電率。

Graichen: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靈活的發(fā)電廠,傳統(tǒng)的氣電非常靈活,有利于降低棄電率,同時在需求側,需要創(chuàng)造更靈活的需求,利用儲能等等,針對他們建立激勵制度,使靈活性電站進入市場,這是市場設計至關重要的地方。

eo:在激勵制度方面,德國如何促進這些靈活電站進入市場?

Graichen:電力短期現貨市場能買賣15分鐘的電力產品,因此化石燃料發(fā)電廠能在系統(tǒng)中快速作出反應,非常靈活。但在需求側方面,我們也遇到了挑戰(zhàn)。到目前為止,涉及到電轉熱或制氫等需求側的靈活性方面也很少,由于電轉熱和運輸部門還存在額外的稅收和費用問題,因此我們雖然非常好地解決了供應方面的問題,在需求側方面仍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們與許多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的項目分析了如何以最佳方式經濟性地利用儲能服務電網,最終發(fā)現提高系統(tǒng)靈活性有很大潛力,但需要改變監(jiān)管框架。既保持經濟性又不改變現有的監(jiān)管框架(regulatory framework),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治議題。這是除了技術以外德國正在做的事情。

eo:改變監(jiān)管框架具體是指?

Kuhlmann:事實上,這個問題在于由誰來支付上網電價和誰來付過網費,用戶需要為綠色電力支付多少,使用綠電用于什么,這都是相當復雜的問題

Graichen:特別是當你看到是按每千瓦時收上網電價,或者每年收取固定的金額,還是按最大負荷收取,或者是按平均負荷收取。不同的設計對用戶有不同的激勵,想提高靈并保持電網穩(wěn)定,找到合適的設計并不容易。

歐洲在市場設計上領先,中國優(yōu)于電網建設

eo:中國現在也啟動了現貨市場試點,但有一些類似的爭論,比如一開始是從區(qū)域市場開始,還是從省級市場開始,一般業(yè)內認為最好從開始區(qū)域市場,但從省級起步要容易,從長遠來看,對中國來說哪種方式更適合中國?

Kuhlmann:各省之間省級市場的互聯越多越好,需要在這方面攻堅,歐洲市場一開始由于不同的政治利益,情況也很復雜,但是這是可以解決的。這涉及到不同市場成員的利益問題,德國的經驗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總能找到令所有成員都能獲益的選擇。當然煤炭豐富的地區(qū)對可再生能源可能興趣不大,但這些是必須作出的政治辯論和決定,所以能源系統(tǒng)的整體轉型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

Graichen:但我認為,可以從省級市場開始培育。歐洲有著不同的價區(qū),德國、荷蘭、奧地利、丹麥都不同。瑞典甚至有四個電價區(qū),市場并不意味著所有價區(qū)都是一個價格,市場意味著可以交易價差,并且每個市場參與者也知道哪里有電供應,哪里有短缺,他們也知道如何將技術和經濟選擇權提供給該市場,所以最終中國可能會有幾個不同的價格區(qū)域。然后在這些省間進行交易。

eo:在可再生能源一體化和電網互聯方面,歐洲在哪些方面領先或落后于中國?

Graichen:歐洲在市場設計上處于領先地位,歐洲電力市場的自由化始于1998年。此前,歐洲也有一個非常壟斷的電力市場,到2000年初才有電力交易所。歐洲過去20年來一直在不斷地進行市場設計。而中國在建設高壓電力線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通過建設高壓電力線的議案,中國在技術和速度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Kuhlmann:是的,中國在電網建設速度方面的進展很快,這對可再生能源并網有很大幫助。

能源轉型下一步,德國怎么走?

eo:目前德國能源轉型處于怎樣的階段,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面臨哪些挑戰(zhàn)?

Graichen:可再生能源在電力行業(yè)的占比提升是德國能源轉型取得的重大進展。電力行業(yè)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近40%,遠高于2000年的5%,短短18年內,風能和太陽能取得了巨大的增長。但德國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是提升能效,能源需求目前是穩(wěn)定的,但并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下降。第二個挑戰(zhàn)是我們在淘汰核電后,決定逐步淘汰煤炭。目前德國已成立了煤炭委員會,由他們提出關于德國如何逐步淘汰煤炭的建議。此外,能源轉型的下一階段將不僅聚焦在電力部門,而是在供熱和運輸部門都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實現電力和供熱、運輸等領域的耦合。因此能源轉型不僅涉及電力,還涉及整個能源系統(tǒng)的轉型。

Kuhlmann:此前德國非常關注供電領域的問題,但在其他領域,如建筑、交通等行業(yè)關注度還不夠。因此,我們現在對整個能源系統(tǒng)的復雜性問題進行了一些深度分析,探索系統(tǒng)性的能源轉型方式以提升效率。但另一方面,能源系統(tǒng)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我們需要整合不同的基礎設施,而每個領域有不同的市場規(guī)則、不同的用戶習慣,現在我們漸漸發(fā)現,雖然德國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規(guī)則,但依舊需要在未來改變一些經濟框架的規(guī)則,更多地減少碳排放。

eo:德國某任能源部長曾經說過,每個國家都有一個使命,美國是登月,而在德國是能源轉型,二位也都曾提到能源轉型是整個社會的轉型,其牽涉的領域之廣,時間跨越之長,我們如何知道它是否能成功?

Kuhlmann:全球化的能源轉型是不可逆轉的,技術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廉,人們漸漸意識到氣候變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應對,這一點已成為全球的共識。一個基于清潔能源的世界意味著環(huán)境行業(yè)擁有更多的機會。轉型當中總會遇到問題,因此國際對話非常重要。例如在交通領域,中國有好的解決方案,而在改善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德國有好的經驗。

eo:德國能源轉型在供熱、交通,具體會有怎樣的改變?

Kuhlmann:我們正在努力在交通系統(tǒng)中推廣電動交通工具,問題在于基礎設施的匹配速度能不能跟得上。而供熱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正將重點放在這上面,看是否能使用一些耦合技術,同時也必須要看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技術,這些技術需要什么樣的市場體系作支撐,通過這些盡可能降低碳排放。

Graichen:能源轉型最終都會面臨如何在其他行業(yè)中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的問題。你可以直接應用如空氣熱泵、電動汽車,或間接應用,如在工業(yè)中用于脫碳、利用風電和光伏制氫或合成液體甲醇作為燃料。這些都需要更靈活的系統(tǒng)。例如在交通系統(tǒng),如果所有電動車在下午6:30同時充電,對電網來說有巨大的壓力,所以需要靈活的充電基礎設施,智能電網、智能充電來增加整個電力系統(tǒng)的靈活性。

有很多公司在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中國也有很多困難,我們正在研究這些技術。有時候全世界有點害怕看到這種復雜性,但我們試圖告訴政客們不要害怕,因為解決方案就在那里,你需要創(chuàng)建出框架體系,讓企業(yè)有機會做出貢獻。

去煤化,能源轉型必須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eo:先前提到德國也打算去煤化,退煤的進度怎么樣了?

Graichen:2019年初會有定論,歐盟委員會將在今年年底前提出建議,屆時會公布退煤時間表,可能推出在2030年至2040年之間的某個時間點上的煤炭退出計劃。

Kuhlmann:有趣的是,現在德國50%的電力生產仍然基于褐煤,硬煤和核電。我們知道未來15年內有可能舍棄這一切,但這是一個挑戰(zhàn),我們需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幫助受此影響的人們度過轉型。

eo:那么對于淘汰煤炭的引起的經濟結構變化,也就是熱議的Strukturwandel 德國是如何應對的?

Kuhlmann:我們把許多想法擺在桌面上,集中起來。例如一些方案是關注在政府機構或其他工業(yè)公司改善基礎設施,還有的是建立特殊的創(chuàng)新區(qū)域,在此進行的經濟生產有稅收抵免。我們將集中考慮其中的幾種方案,這之后肯定會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對于每個國家的整體經濟而言,德國因能源轉型創(chuàng)造了數十萬個就業(yè)崗位。能源轉型不僅適用于風能和太陽能,也適用于能源效率和數字化等等。當然,能源轉型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涉及到如何分配工作和機會的問題。

中德能源轉型面臨相同挑戰(zhàn),需更多交流

eo:這次會議上,您二位與中國代表們主要談論了哪些問題?

Graichen:我們(Agora)討論了關于電力市場的設計問題,如何建立一個基于短期市場信號的高效電力系統(tǒng)。在電力系統(tǒng)接入高比例的風電和光伏時,需要基于每小時運營成本的短期調度信號。我們通過介紹德國如何建立起短期市場為中國提供一些參考。

Kuhlmann:德國能源署(Dena)此次與國家電網以及其他合作伙伴探討了蘇州市的能源轉型。這與電力市場問題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市場體系以及適應市場靈活性的監(jiān)管機制,就能找到對城市的能源轉型的最佳方案。

eo:中國以前曾研究過德國和歐洲的一些能源治理經驗,但現在中國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一些情況下,國際經驗可能并不適用,區(qū)域間還有哪些可供交流探討的議題?

Kuhlmann:我認為中國的情況有了很大進步。這次會議中的談話和討論都非常出色。他們談論著綜合能源利用、數字化等新技術,這些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可能擁有更多的經驗如何將這些技術整合到電網中,這里有很多機會和可能性。通過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談,我們可以圍繞多種議題創(chuàng)建一些試點和一些共同的項目。

世界上擁有高比例風電光伏的地區(qū)并不多,美國加州、丹麥、德國、澳大利亞的一些地區(qū),以及中國的一些地區(qū),這些地區(qū)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我們都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相互間的交流多多益善。

分享到:

關鍵字:新能源 儲能

中國儲能網版權說明:

1、凡注明來源為“中國儲能網:xxx(署名)”,除與中國儲能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儲能網)”的作品,均轉載與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國儲能網贊同其觀點、立場或證實其描述。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版權問題與本網無關。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以及引用的圖片(或配圖)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涉及版權問題,可聯系我們直接刪除處理。請在30日內進行。

4、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13661266197、 郵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