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5月19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在深圳隆重召開, 來自中國、美國、德國、英國、加拿大、西班牙、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qū)1500余位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行業(yè)組織、電力公司、新能源項目單位、系統(tǒng)集成商等代表出席本次大會。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丁玉龍在國際儲能專場,以“熱能-化學能-電能轉換與存儲:下一代破壞性的技術”為題,發(fā)表了精彩演講。
演講內容如下:
丁玉龍:今天上午聽了幾個講座,都是現(xiàn)代的技術。我要講一個未來的技術。所謂未來,大家可以知道,中國過去幾年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做什么事都很快。一夜之間都是小黃車,一夜之間有很多電池,大家知道中國的電池,我想應該是產能過剩的,未來可能是競爭更加激烈。我想講理論方面的事。
從未來的能源發(fā)展來看,我想可再生能源一定會占比較大的比例,但是時間會比較長。伯明翰大學是一百多年的老大學,因為我們的學生、老師有1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培養(yǎng)了三位英國首相,還包括原子彈和心臟起搏器、雷達的發(fā)明,美國造出原子彈,但是不等于原子創(chuàng)新,這兩者要分開。我們做什么和我們的中心,我們的中心是5年之前我到伯瀚創(chuàng)建的,到現(xiàn)在有接近200人的團隊,它是跨整個學校的不同學院,一個做冷、一個做熱,那里有兩筆比較大的經費支持這兩個中心,現(xiàn)在已經建了一大半,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會建成。我們聚焦熱和冷,但是從材料的配方到先進制造技術到單元到系統(tǒng)集成以及一些應用,我們還做網(wǎng)絡安全方向的工作,另外還儲能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右邊舉了幾個例子,冷鏈技術,冷鏈技術我想是中國發(fā)展冷鏈配送,包括阿里、京東,我們中國的冷鏈配送很不完全。我想未來的三五年會有很大的發(fā)展。過去幾年做了政策文件。這是我們熱所消耗的能量,現(xiàn)在是很高的,未來30年,對冷的產生和應用,所耗的電將超過熱,這是發(fā)生的技術。由于中產階級崛起,生活質量提高,誰都不愿意降低生活質量。盡管耗能更多,這也不可能返回的事。
熱能、電能、化學能轉換與存儲的技術,這是我今天講的。
原則性的東西重復一下,首先明確能不儲就不儲,任何過程都有損失,沒有辦法才儲。為什么儲能?大家已經講了很多,不再重復。由于我們沒有辦法,它的間歇性和波動性、不可預測性,包括區(qū)域性的功能、負荷波動等等,我不具體講。解決這些問題,儲能只是其中的一個技術。搞電網(wǎng)的就知道,新的能源網(wǎng)絡技術,不只是電網(wǎng),能源網(wǎng)絡包括電網(wǎng)、能網(wǎng)等,需求方的響應就是第二點,第三點是儲能技術,第四點是靈活發(fā)電技術,這些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儲能只是其中一項技術。為什么儲能重要?儲能對于另外三種技術都有應用,它的重要性不比其他的低,所以占比比較大一些。另外我簡單介紹一下,在研究領域,我是在大學做研究的,我就不從企業(yè)的角度講,大家可以看到過去十年,在2009年以前,電池的研究和儲熱、儲冷的方向基本相同。從2010年向后開始增加,現(xiàn)在鋰電池研究很快,很多人在這方面做研究。實際上對于其他儲能技術,全球的研究方面相對來說產出還是比較少的。
專利方面也是一樣,一直以來電池方面的專利比儲熱、儲冷高一些。鋰離子電池和儲熱、儲冷是兩個主要的方向,只不過對這樣的聽眾,可能電池方向做得更多一些。我想給大家一個明確的東西,這兩個方向基本齊頭并進,儲熱、儲能研究少一些。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熱機的原因,它的時間比較長,速度沒有那么快。很久以前納米科研技術,很多人研究,但是產業(yè)的發(fā)展并沒有太多的幫助。這個數(shù)據(jù)不是很全,但是大體上這樣的量級是對的。大概90%的儲能方面的裝機容量是抽水蓄能,這是大家公認的東西。大概10%是其他儲能方向,再把10%細分一下,儲熱、儲冷占2/3,其他占1/3。從產業(yè)角度,電池方向并不是巨大的,至少目前為止,未來的電動汽車方向一定會把這個方向提得很高,假如能夠實現(xiàn)的話。最近網(wǎng)上有些爭論,未來是電池方向還是燃料電池方向,他們把克強總理訪問日本的照片放在那兒,這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爭論,燃料電池技術路徑和鋰電池的技術路徑,這兩個方向的作用是不太一樣的。很顯然,兩個方向的成本都很高。電池的反應速度要快一些,燃料電池的加速度比較慢,啟動速度比較慢,這是大家公認的,我不做過多的評論,我不是這兩個領域的專家,聽了很多,大家看到豬跑,沒有吃豬肉,我只是做一些評論。
這個東西是比較老的,基本的量級,大家有不同的數(shù)據(jù),量級基本類似。
下面我要講的是主要內容,大家在填效率,我把概念性的東西弄清楚了,首先是能源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包括燃料,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里面包括太陽能、風能等等。二次能源包括熱、機械功和電,這個圖是能源轉換三角形,絕大能源轉換,90%通過能源三角形轉換,熱在中間,為什么在中間?因為凝聚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紐帶,90%的能源都是通過熱轉換而來。電池只是電里面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你說電池的效率90%,我們有40%和45%的,剛才有一位演講者提出電池的效率大概60%-90%之間,我想這個數(shù)據(jù)是比較可靠的。有低于50%,甚至40%,雖然我們不做電池,但是我們測電池,主要研究熱功率的方向。另外我需要說的是,把熱和冷再拿出來,除了90%所謂的能源預算是基于熱的轉換、輸送和存儲,還有能源的終端應用,熱能占70%,這里面包括熱和冷,實際上是電的形式,這個影響是比較小的。
中國關于能源方向的flow map,煤還是很多。另外我想給大家說的是煤、油和氣。大家可以看到損失的部分很大,電的能源不容易,即使電池的效率很高,并不代表你整體的效率高。要從挖的時候算到最終用的能量,應該不高于10%,甚至更低。煤為主損失大,熱的直接利用超過10%,就上面的那塊。大家可以看到,為什么我們要綜合考慮整個能源系統(tǒng),而不是一部分來考慮。為什么能源效率低?首先一個例子是能源發(fā)電系統(tǒng),這就是鋼鐵的系統(tǒng),世界鋼的生產為例,全球大概是16億噸鋼每年,中國占接近一半,消耗大概15億噸標煤。流程很簡單,從原料到產出,煉鋼、煉鐵、軋鋼,每一步的消耗都在這里,大致是這樣的范圍,基本大家都認可。這個總能耗是650-670公斤,就是每噸煤。煉鐵過程在75%。實際上我們算了一下,理論能耗250公斤標煤,還有能源的生產、加工和運輸,前面還沒有算,還有環(huán)保的治理,能源效率利用非常低??稍偕茉春苤匾?。
發(fā)電,包括內燃機,燃煤發(fā)電,大概35%,核電33%,煤氣是40%左右,內燃機發(fā)電是30%左右,這是額定負荷。這個效率只是發(fā)電廠作為邊界條件,沒有計算這個燃料怎么挖出來、怎么處理、怎么輸送,污染防治,你要把這些都算起來,可想而知效率有多高。再就是開車,我們的汽油和柴油車,開的時候就覺得內燃機的效率大概30%-35%左右,實際上那是額定負荷的效率,很多情況下有閑置,閑置也耗能。這個加起來是比較低的,應該不到10%。
理念,從源頭開始,下一代的技術。熱能通過存儲,再通過熱交換進行化學能、電能的轉換,分兩步,熱能和化學能的轉換和存儲,通過化學能的技術,把熱能通過氧化還原反應,這個過程基本上能量轉化了,也存儲了,這個過程效率是比較高的。因為發(fā)電廠的效率比較低。這里面就是化學能和電能可以用電池技術,也可以用燃料電池技術,這樣傳統(tǒng)的儲能技術里面它的作用就減少了。大家可能要問,熱能怎么來?你要把燃料直接變成熱,很多東西不需要處理,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增加。還有風能可以變成熱,這種技術最近5年左右開始做的?;旧弦淮文茉吹綗岬霓D換,熱再到化學能效率比較高,化學能無論是通過燃料電池還是通過電池的方法,比如鋰電池,效率是比較高的。初步估計,這樣從開始到后面,它的效率應該到70%左右,而且是閉環(huán)的,產生的預熱也返回去了。至少理論上來講這個過程走得通。
例子,剛才講的是把發(fā)電廠的環(huán)節(jié)減掉了。我說的是未來的技術,里面很多單元技術都有了?;瘜W能到電能轉換方法,一個是熱充電,最近這個領域有些發(fā)展,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鋰-空電池,可以實現(xiàn)鋰循環(huán),解決鋰回收問題。大家也知道,鋰的回收是比較難的,到現(xiàn)在為止應該是沒有人回收或者研究做了,但是經濟可靠,回收是沒有的。這個圖我就不講了,從兩個氧化化學反應,利用鋰-空或者鋰-氧的原理,下面是屬于電池技術。第二個例子,熱充電,通過燃料電池原理,實現(xiàn)碳循環(huán)。氧化還原反應,通過一些材料轉化,實現(xiàn)這樣的循環(huán),這是比較好的。這是類似燃料電池的方法,或者部分類似液流電池的方法,它的容量和速率沒有問題,至少理論上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可以走通的。我認為這是未來的技術,應該是具有破壞性的。未來的燃料電池可以使用,或者部分可以使用,鋰電池也部分可以使用,但是會打破傳統(tǒng)的一些過程。這些方面的速度會很快,中國的發(fā)電廠基本是虧損的,你要讓它不虧損就得做一些工作,我想這是可以做的主要方向。
我講這些。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jù)現(xiàn)場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