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大多數參與過或正在參與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官員,都不愿直接將國家電網公司與電改聯(lián)系起來,但外界的解讀則要直白和大膽得多,他們認為,電改,就是要改國家電網公司。
一
雖然中國即將啟動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仍未出臺,但關于分拆國家電網公司的消息還是不斷出現(xiàn)了。
外界對國家電網的情緒化敵視,大都夾雜了對壟斷和封閉的天然厭惡,以及對透明交易和自由選擇的向往。在這種大眾情感的裹挾下,人們希望看到國網帝國四分五裂式的崩坍,無論這種四分五裂是從國家電網的哪個層面、哪塊業(yè)務、哪些部門開始發(fā)生。
但事實上,國家電力輸送體系的獨特性,要求一張完整又互聯(lián)互通的輸電網絡。在能源分布和經濟發(fā)展嚴重不平衡的中國,尤其需要這樣一個網絡。它既能夠滿足跨區(qū)域的電力調度,也能確保整個國家電力供給的整體穩(wěn)定。
人們很難想象,中國30多個行政區(qū)域分別成立獨立電網公司,為保證各自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獨立運行。這種依靠行政邊界人為劃分的區(qū)域電網公司,是另一種更糟糕的壟斷。過于分散的電網體系,將會導致電力交易成本的極大增加,同時也會增加電力運營的安全風險。
分散的電網體系曾給美國帶來多次慘痛教訓。2012年10月底的颶風“桑迪”造成美國740萬戶大停電。美國前能源部長、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德森(Bill Ridson)此后反思說,美國電網的一大問題就是各地的電網并沒有連在一起。數百個地方電網只管自己運營,就像諸侯各自為政,但絲毫不理會更高層面的需求—建立一個完整的、協(xié)調一致的國家電網系統(tǒng)。結果是,美國電網就像一團亂麻,9000多座發(fā)電站和大約30萬英里(約合48萬千米)的輸電線維持著它的運作。如果問題再不解決,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將面臨嚴重威脅。
讓很多呼吁分拆國家電網的專家們意想不到的是,比爾˙理查德森呼吁,美國政府應向中國學習,采取國家層面的電網改造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求。
但中國的專家認為,國家電網的存在,是中國過去10多年間電力體制改革中最大的障礙。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電力體制改革研究組組長武建東曾公開表示,國家電網聚合了中國整個電力中樞的調度管理、電力輸送、市場交易、價格上行、電力投資的主導權力,形成了類似人民公社的“超級電力公社”業(yè)態(tài)。國網公司的強權體制攔截了中國5萬億度電力消費能力與10億千瓦電力裝機總量之間市場互動的巨大活力,改革是必然的、遲早的。
顯然,中國電網體系的完善和國網公司的分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話題。而美國前能源部長比爾˙理查德森要向中國學習的,也不是國家電網壟斷模式。電力安全和運行特點決定中國需要一張縱橫貫通的電力輸配網絡,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電力體制需要一個大一統(tǒng)的“超級電力公社”。
武建東說,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fā)展,我國形成了以國家電網為代表的超級電力企業(yè)模式,這是一個政企貿科四維合一的機構,它的超級體系的根源不是市場的力量,而是體制的力量,從不同的參考系我們可以確定它的不同價值。它既是經濟組織,也履行著政府職能,還主宰著電力市場交易;它既擁有私權,也行使著社會公權,還主宰著電力創(chuàng)新的秩序。
這個體系采取自上而下的集權分層制主導著國家電力運行。一方面,消費者成為其下游產業(yè)的內部社員,消費者無法與生產者實現(xiàn)正常的市場互動,政企貿科四維合一的電網與用戶之間屬于等級化、不平等的市場關系;另一方面,生產者也成為其上游捆綁的加工廠,生產者不能對消費者的合理需求直接有效互動,政企貿科四維合一的電網與電廠之間屬于扭曲了、屏蔽了的生產方式。
二
12年前啟動的一場改革,催生了國家電網公司。2002年4月國務院下發(fā)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強行分拆了當時的國家電力總公司,中國電力體制實現(xiàn)廠網分離,成立了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家電網公司以及國電集團、大唐集團等五大發(fā)電公司,以及葛洲壩集團和水利水電建設總公司等四家輔業(yè)集團。
這是一場在電力產業(yè)內部、依托舊有平臺和體系進行的改革,具有濃重的集團和壟斷色彩。雖然大一統(tǒng)的國家電力總公司被分拆了,但也再次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電力巨無霸國家電網公司。改革從一開始就注定離國務院《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最終目標相差甚遠,不徹底的改革,為以后中國電改的艱難、國家電網的強勢壟斷埋下了伏筆。
這場飽受挫折的未竟改革,10年后被重新啟動。201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兩次提出要重啟電改,并稱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必然選擇。此后,國家發(fā)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組織的多份有關如何重啟電力體制改革的研究報告相繼出臺。分拆國家電網公司,成為諸多研究電改的專家的共同呼吁。
事實上,自2002年電改啟動、成立國家電網公司之后,關于進一步理順電力體制、改革國家電網公司的建議就一直不斷。國家電網公司成立后,作為改革的一部分,其下還成立了五個區(qū)域電網公司。根據改革目標,區(qū)域電網公司應該將區(qū)域內的現(xiàn)省級電力公司改組為分公司或子公司,負責經營當地相應的輸配電業(yè)務。而國家電網公司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各區(qū)域電網之間的電力交易和調度,處理區(qū)域電網公司日常生產中需要網間協(xié)調的問題,同時參與投資、建設和經營相關的跨區(qū)域輸變電和聯(lián)網工程。
但幾年過去后,國家電網公司不僅沒有厘定其與區(qū)域電網公司之間的關系和定位,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其全國一張網的壟斷地位。中國電改舉足不前,國家電網飽受抨擊。
2011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開始對其內部區(qū)域公司進行改組,在西北電網有限公司、華中電網有限公司、華東電網有限公司、東北電網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國家電網分別加設了西北分部、華中分部、華東分部、東北分部。至2011年年底,華北電網有限公司也加設了華北分部。隨著國家電網公司五大分部的成立,原五大區(qū)域電網公司的資產也相繼被劃歸這些分部。2002年中國電改起步之初成立的五大區(qū)域電網公司成了五具空殼。
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說,國家電網此舉,不利于市場競爭,同時從技術層面來看,存在很大的缺陷,浪費而不安全,更違背了當初國務院關于電力體制改革文件的初衷。
除此之外,批評者還將國家電網近些年力推的特高壓工程,視為是國家電網對自身壟斷地位的強化。
特高壓戰(zhàn)略在2004年12月27日的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會議上被正式提出。2005年,國家電網正式啟動該戰(zhàn)略,并在此后得到了政府高層的支持。按照國家電網公司對特高壓工程的設想,規(guī)劃“十二五”期間形成“三縱三橫一環(huán)”的特高壓電網網架,投資總額將超過5000億元,最終實現(xiàn)國家電網的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lián)網。而到2020年,將形成五縱六橫的全國特高壓網架格局。
與大多數帶有“試驗”色彩的重大投資工程不同,國家電網的特高壓工程進展相當順利。盡管甫一提出就爭議頗大,但等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從山西長治經河南南陽到達湖北荊門、全長653.8公里的100萬千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就得到了國家發(fā)改委的核準,核準10天后,2006年8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
2009年1月6日,上述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1月的一篇新聞稿中稱,試驗示范線路“最大輸送功率達283萬千瓦”、“符合設計預期”。這一結論惹來了業(yè)內專家的一片質疑,清華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王仲鴻此后曾對《新世紀》周刊稱,283萬千瓦的輸送功率僅能短暫維持1秒,根本無法穩(wěn)定運行。
此后,中國23名電力老專家集體上書國務院,建議慎重考慮國家電網的“三縱三橫一環(huán)”特高壓工程。上述專家中,還包括一名當時的中國電監(jiān)會官員。
這些老專家們最終還是未能阻擋國家電網公司的特高壓戰(zhàn)略。原電力部生產司教授級高工蒙定中對外稱,此前國內的區(qū)域電網是相對獨立的,特高壓將其連成棋盤狀的大電網,容易使得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將引起全國范圍的大停電,這已經在許多國家擁有前鑒。
除了技術和安全方面的擔心,還有業(yè)內人士擔心,憑借特高壓戰(zhàn)略,國家電網“全國一張網”的強勢壟斷地位將更加牢固,到時再拆分國網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一旦特高壓交流形成全國一張網,意味著省與省之間的500千伏網架必須解列,成為配電網,這等于回到了國家電網大一統(tǒng)的狀態(tài)?!?
三
在電力體制改革背景下,這場對特高壓的辯論和爭議,其背后也充滿了人們對國家電網壟斷的憂慮和不安。這樣的情形在最近的幾年間多次出現(xiàn)。其中意味,耐人尋味。在很大程度上,外界已經將國家電網公司視為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本身,國家電網公司任何一個有可能增加其壟斷地位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都會招來一片非議。
2012年1月,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發(fā)表署名文章,文章說,關于過去十年的電力體制改革,有的專家贊賞有加,認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專家則激烈批評,認為完全失敗,甚至還有所倒退。但是無論是認為成功還是失敗,大家的共識是電力體制改革仍有必要進行深化。由于這一年是中國電改啟動十周年,因此,諸多反思改革和呼吁再次改革的聲音多了起來。
和張國寶一樣,大多數參與過或正在參與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官員,都不愿直接將國家電網公司與電改聯(lián)系起來。在他們看來,特高壓、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等話題,似乎只是若干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獨立課題。但外界的解讀則要直白和大膽得多,他們認為,電改,就是要改國家電網公司。
不過,張國寶也承認,“電力改革過程中碰到了很大的阻力。改革到了具體方案設計的階段,遇到了很大的難題?!?
進入2013年后,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節(jié)奏開始明顯加快。2013年4月,國家發(fā)改委體改司開始立項研究售電側電力體制改革研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稱,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huán)節(jié)價格。
2014年1月末,國家能源局發(fā)布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稱,要盡快出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推進電能直接交易和售電側改革,并探索靈活電價機制,推進輸配電價改革。
此后,一份名為《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被拋了出來。這其實脫胎于2013年國家發(fā)改委體改司關于售電側電力體制改革研究這一課題。
文件由國家發(fā)改委牽頭起草,至今仍未正式出臺。2014年9月11日,國家發(fā)改委的官員透露說,這份文件已經基本成型,目前正在內部征求意見。據稱,這份改革文件確定,中國新一輪電改的重點是核定輸配電價、交易中心獨立、分拆電網公司售電業(yè)務等內容。在完成這些改革之后,下一步,將是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定價體系的重新厘定。
2014年6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我國能源安全戰(zhàn)略。這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令能源行業(yè)意想不到的“能源革命”一詞。
習近平部署稱,推動能源體制革命,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積極推進能源體制改革,抓緊制定電力體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2014年8月,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全國“十三五”能源規(guī)劃工作會議上稱,“十三五”要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xiàn)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輸配電價由政府定價。吳新雄的這番講話暗示,分拆電網公司的售電業(yè)務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在電力系統(tǒng),上網電價指電網公司從發(fā)電企業(yè)手中購買的價格,輸配電價是指電力在運輸至各大變電站的時候因為損耗而增加了單價的電價;而銷售電價則是指最終達到用戶手中的價格,也就是電費。
就電網業(yè)務本身而言,國家電網公司主要的收益,來自于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之間的價差。而所有市場電力交易和輸配必須通過電網公司。國家電網通過這個渠道控制了電廠和用戶的兩端。從這個角度上說,國家電網的利潤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利用壟斷地位壓低發(fā)電企業(yè)的上網電價,同時提高對市場用戶的銷售電價。國家電網的盈利模式和生存之道,也正是中國十多年來電力體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礙。
國家電網公司2014年5月發(fā)布的其2013年審計報告顯示,2013年國網公司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超過2萬億,同比增加約8.86%,實現(xiàn)利潤總額達到705億,同比減少約35.93%,實現(xiàn)凈利潤約517.29億,同比減少約36.39%。2013年全年,國網公司售電量達到3.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8.26%。而當前全國的發(fā)電量為5.4萬億千瓦時,國網公司銷售了全國65%的發(fā)電量。
四
現(xiàn)在這家巨無霸公司似乎又一次來到了十字路口。
不過,從目前傳出的消息看,新一輪電改,最可能打破的是國家電網在電網輸配和銷售方面最依賴的盈利模式,外界希望看到的分拆,尚需時日。
具體改革思路為,以政府確定的“固定輸配電價”代替現(xiàn)有的“兩頭吃差價”模式;取消國家電網公司封閉的輸電售電體系,將電網交易中心獨立,交由政府部門監(jiān)管。這兩項可能的改革,都是在剝奪國家電網公司一家獨大的壟斷勢力。
“固定輸配電價”模式意味著,政府為中間輸配環(huán)節(jié)確定一個目標價格,放開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兩端。在這一模式下,上游發(fā)電企業(yè)和下游電力用戶,都可以直接與電網公司直接談判。
而電網交易中心獨立,對于國家電網而言更加敏感,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改革思路,“要實現(xiàn)電力調度、交易、結算獨立運行”。這其實已經與業(yè)務分拆沒有太大區(qū)別,相當于將國家電網的電力調度、交易和結算的指揮中心切分出來。
國家電網2006年設立了隸屬國網總部的國家電網交易中心,并分設國網總部、區(qū)域電網和省網三級電力交易中心,主要負責交易合同、購售協(xié)議的簽訂,進行電量結算和交易統(tǒng)計分析,同時負責參與電力市場規(guī)則的制定和電力市場交易信息發(fā)布平臺的信息發(fā)布。按照相關研究報告,電網交易中心從國家電網公司切分出來后,將交給政府或者由政府授權第三方進行管理。
盡管上述方案距離外界期待的拆分國網帝國距離尚遠,但若能順利實施,國家電網將會變身為一個相對簡單和干凈的電力輸送平臺。
在強大的阻力面前,新電改方案的這一突破已屬不易,但實施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表示,體制競爭只是引入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光拆分電網是沒有用的,必須要配套電價逐步市場化、政府部分退出、法律保障、獨立的輸配電價體系等政策環(huán)境。
外界期待,在打破國家電網壟斷地位方面能夠有更多的突破。而電改能觸動的,還只是國網帝國大廈的一部分。
最近10年來,除了特高壓工程,國家電網在電力設備、新能源、地方電力公司等領域多次進行大手筆收購和投資。其中,國家電網在2009年7月進行的對中國電氣設備領域兩大龍頭企業(yè)的收購引起巨大爭議。這兩家龍頭企業(yè)分別為平高集團、許繼集團。前者主要生產高壓電氣開關設備,后者則是生產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設備、繼電保護和輸變電設備的老牌企業(yè),國家電網是這兩家公司的下游客戶。
這兩起收購也同樣引起了中國機械工業(yè)聯(lián)合會(老機械部)的專家們的集體反對,他們上書國務院,質疑這種收購違背了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關于廠網分開、主輔分離、主多分離、輸配分開的改革方向和初衷。
專家們稱,收購一旦成功,國家電網將成為一個集標準制定、設備制造、招標和采購等多重角色為一身的巨無霸電網企業(yè),這無益于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也無益于中國電氣制造業(yè)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但結果同特高壓那場爭議一樣,專家們反對無效。2010年2月,國資委批復了國家電網的這兩起收購。
過去多年間,在一次次爭議中,國家電網公司成長為一家“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yè)”,成為一家經營區(qū)域覆蓋全國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覆蓋國土面積88%、公司用工總量超過186萬人的巨無霸企業(yè)。
但事實上,外界很難認為這是一家企業(yè)。它在特定的體制環(huán)境和改革歷史中產生,一步步發(fā)展壯大,通過大手筆但又充滿爭議的并購和投資擴大自己的業(yè)務版圖。它身形龐大、擁有國家壟斷資源、內部封閉。這種獨特的樣式,也為腐敗的滋長提供了土壤。
2014年8月28日,中紀委監(jiān)察部宣布國家電網遼寧電力公司總經理燕福龍被調查。在此之前,國網系統(tǒng)已經有3名地方高管被查,分別是國家電網原華北分部主任朱長林、國家電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原副總經理關守仲、國家電網寧夏電力公司銀川供電公司原總經理馬林國。
此外,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國家發(fā)改委價格司原司長曹長慶、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許永盛、電力司原副司長梁波、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等,這么多電力領域企業(yè)高層和政府高官,也在最近一段時間密集被查。
這意味著,中國的反腐風暴已經突進至電力系統(tǒng)。外界期待著這些貪腐案件的細節(jié)的曝光,以及“電力大老虎”的出籠。
此前,有報道稱國家審計署在4月份進駐了國家電網公司,國網多個所屬單位均派駐了審計人員。在中國新一輪電改的前夜,在夾雜著部分情緒化的有關“分拆國網”的議論中,這場審計風暴會以何種結果落幕呢?
原標題:新電改迷局:中國不需要大一統(tǒng)的“超級電力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