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晚,內蒙古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公司(下稱“稀奧科”)總經理李金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獨家采訪時,作了如上表述。
如果從1999年籌備項目之日算起,包鋼稀土(600111.SH)進軍鎳氫動力電池領域已達十余年,但其實施相關項目的子公司稀奧科直至2007年才開始生產合格產品。雖然其間對生產線幾度改造,但時至今日,稀奧科仍在虧損中。
對此,行業(yè)人士稱,稀奧科的這條生產線轉去生產別的可能性不大,但“新能源車賣得不好,私家車又不用,沒需求,電池就沒有銷路”。
歉收
資料顯示,稀奧科最初是包鋼稀土與美國幾家企業(yè)共同投資成立的合資企業(yè)。2011年4月,美方同意在接到25萬美元的補償后,退出其所占股權,包鋼稀土實現對其100%持有。
按照稀奧科的官網介紹,公司有年產700萬只D型鎳氫動力電池的設計生產能力。
但其生產線幾經改造,耗費大量資金,并沒有獲得好收成。
包鋼稀土進軍鎳氫動力電池領域雖然可以追溯到1999年,但稀奧科在2007年以前一直無法正式投產。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包鋼稀土在鎳氫動力電池生產線上至少投入5.64億元(以截至2002年底投入金額5.04億元加上支付日本方改造費用5900余萬元估算,不包括發(fā)生的其他費用)。而此時的稀奧科已連續(xù)虧損,原因是,稀奧科電池的產品還處于市場開拓階段,因生產未達到設計產能導致單位產品成本較高。
到了2009年,包鋼稀土不得不再次對稀奧科生產線進行改造,以達到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用鎳氫電池目標。但改造后的生產線運行情況和項目盈利情況仍不理想。
“目前還在虧損,但虧損額度已經在縮小了。”12月12日,李金華對記者說,上述改造已經完成,但產量還不是很大。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稀奧科的生產線經過改造后,鎳氫電池這塊也有部分出口到美國做配套電池,“國家沒有補貼,國內哪個汽車廠家用呢,老百姓也沒法承擔”。
李金華也稱,國內市場確實沒有起來,“生產出來沒法賣,(因為)沒有哪個汽車廠能夠批量銷售”。
據了解,稀奧科生產一直未中斷,國內的市場小,主要是出口歐洲、美國等地區(qū)。“因為市場消化不了那么多。”稀奧科銷售部人士如是稱。
賭前景
在北京宏福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吳建民看來,鎳氫電池,主要是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國家現在把主要支持(力度)放在鋰電池這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