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條道路都是機會
混合動力車應該是目前成熟度最高的一條道路,余卓平預計在2015年它可能會取代內燃機汽車成為大家的“新寵”。
所謂混合動力其實是一種節(jié)能的手段,通過在汽車發(fā)動機旁新增一套電動裝置,讓發(fā)動機始終在一個最佳狀態(tài)工作。現在的高度混合動力汽車節(jié)油率在30%左右,普通混合動力車的節(jié)油率只有5%-10%。因為并不改變能源結構,所以它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純電動汽車發(fā)展有個悖論,想要汽車跑得快、距離遠,用電量就大,而大的用電量需要大電池,大電池又會加重汽車本身重量,從而制約汽車的速度和行駛距離。
燃料電池汽車用氫做燃料,排放物是純水,基本沒有污染問題。但是它的普及代表著整個能源結構的巨大改變,光要建立氫的基礎設施耗資就非常巨大,所以也存在不小挑戰(zhàn)。余卓平指出,國際上認為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yè)化元年是2015年,然而要形成大規(guī)模的市場,還得在10年以上。
3條道路都充滿荊棘,新能源汽車還要不要做下去。“當然要做,”余卓平說,“一旦技術取得突破以后,就會對現有的內燃機車市場產生巨大影響,這個時候再想趕上,就晚了。”
推廣難還需普及“新文化”
至今還沒有哪一款新能源汽車能夠和內燃機汽車分庭抗禮,在新民科學咖啡館與道達爾集團聯手舉辦的這次“能源知識大碰撞”專場上,余卓平卻表示,技術是一方面,但阻礙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原因往深里看,是100多年來人們基于傳統(tǒng)汽車所形成的汽車文化。
汽車文化之一,是星羅棋布的加油站。人們總覺得,汽車缺油了,就要跑到加油站去,2分鐘給你加滿油,一次可以跑500公里,一旦新能源汽車做不到這點(純電動汽車一次加油要5-6小時,加一次只能跑100多公里),人們就排斥它,殊不知這樣的標準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浪費,一輛汽車一次能行駛100公里是滿足大多數人要求的。
另一種汽車文化則是國人對汽車奢華性的追求。余卓平說,在購車稅、高速公路收費和停車費方面,小型車都享有一定的優(yōu)惠,他希望政府在推廣新能源汽車前,也能用政策引導一種新型的崇尚實用節(jié)儉的汽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