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論是全球金融危機還是國際產業(yè)轉型,都對中國的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機會?;ヂ摼W要進行一場革命,這場革命要在能源領域中展開,這樣的產業(yè)急需我們從國際制高點的角度來獲取情報,以便確定發(fā)展方向。
作為新的能源變革,它與互聯網有很大的區(qū)別。早期互聯網一直到我們比較城市化以后,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信息的整合,它的權利也主要來自于網絡協議和部門的服務體系,但我們現在面臨的新的變革已經不是簡單的去解決人和網絡的問題了,更重要的是解決人和機械,特別是復雜機械和高級網絡的關系。所以它面臨的題目是人、機、網的關系。
另外,它的挑戰(zhàn)也不再是簡單的和現有的網絡協議,還有我們不同的服務體系,也不是潮流管理,特別是涉及到人、機、網的實體交流。潮流管理,相當于我們未來將要發(fā)生的,或者可能發(fā)生的事件,比如說我們對氣象的問題判斷,還有可再生能源的問題,還有我們對交通的一些預測,比如說與能源需求的互動,將使我們得到更高效率的煤炭和其他能源的使用定律。
潮流管理應該是下一步主要的權利,而這個權利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來自網絡協議了,而是更高級的架構。所以應該首先站在傳統角度,對于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量、流程、架構有所理解,重組整個國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源革命確實已經被討論很久了,但是對于新能源帶來的便利這方面,目前我們的認識還很粗淺。
首先新能源革命帶來了行為變革、能效變革以及其他的模式變化。正是這些變革帶來了一些創(chuàng)業(yè)機會。在解決整個能源體系知識化方面,現在看來全球有不同的理論,主要認為在全球每年60萬億美元的GDP總量中,能源大概占20%。只有使能源體系研究出正確的辦法,才能將面臨危機的工業(yè)體系重新調整過來,并且使之演變?yōu)橹卮髾C遇。
那么在解決這個能源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前一階段非常重視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發(fā)展是很重要,但是前提是要解決智力化,如果沒有智力化的話,就介入不起來。
智力化有兩個,一個是單網下的智能電網,或者是其他的網架,另外還有一個是綜合網架為基礎構造。實際上我們應該講智能能源的問題,主要是我們現在不同的能源網絡和能源載體,因為我們的能源網絡諸如水網、氣網、電網現在是以行業(yè)形式存在的。另外我們有大量的載體,比如中國有機動車,我們有很多房屋終端,這些載體都可以大量的采用新能源。
目前很多業(yè)界人士提出多媒體智能化,就是要把能源網絡和能源載體,通過通用的語法和協議,提出一個體系,以更加精密、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方式,推動這樣一個能源的智能化運作,以便滿足需求。從這個意義講,從能源到能量已經輻射到我們整個地區(qū)。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到現在為止,1882年愛迪生在紐約見到了第一個系統,這些系統大致都是以集中方式作為發(fā)電、輸電的高端,消費者比較被動的來進行運轉的。
在運轉的過程中,它統治了我們的消費行為,同時也造就了大量能源資產的高度浪費。美國現在的電網資產利用率很低,中國也就是20%~30%。當然,這些資產有很多特點,現在能源體系智能化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把這樣兩個集中分享式的、已經居于統治地位的、影響我們生活行為的系統改變,從集中分層式改造為四個系統。
這四個系統第一個是集中輸送,第二個是儲能,第三個是智能終端管理方式,第四個是智能分布。這四個系統取代了我們以前的集中分層式的集群。
在改造為四個系統以后,我們怎么追求能源化?大概集中在八個方面:智能電網、智能氣網、智能水網、智能熱網、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工業(yè)管理,第八是狹義的智能化。
對于這八個方面,筆者主要介紹一下它所給予的機遇。作為智能能源網,它所能夠演化的機會非常多。
第一,按照這個體系,第一個結構強調要建立新型的生產和輸送網絡。從長遠來說,我們現在的能源輸送包括電網等等很多其他的網絡,輸送產品都是一些化工產品。下一代輸送產品就要作出重大調整,包括能源設備需要從高耗能的材料轉為低耗能的材料。所以我們要發(fā)明一些IP地址,建立一些協議,同時我們還要把現在的能源網絡,或者是人類生產遇到的微波、激光這些開發(fā)出來,在微空間結構上組成一個更為高效的通道,這樣一個高效的數據通道將支撐我們設施出現更大的轉型。
在儲能上,現在還僅有電池,下一代的結構是要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實現連接。中國現在消費30億噸煤,消耗非常大。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建設一個方式,使銷售端和消費端是可控的,這樣便可作為直接的儲能,過渡到能源消耗的地方。所以儲能將推動我們的技術發(fā)展。也就是在未來十年之內,人類的消耗恐怕有一半來自電網,另外一部分來自電力系統,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儲能。所以儲備能源,將會促進社會的新型經濟體的發(fā)展。
或許,很多人認為這個說法較為激進,但實際的情況正在向著這一方向發(fā)展。筆者早前出席了一個以太陽能為主的活動,在18萬平方米的工廠中,日本三洋公司建造了太陽能設施,這使得該工廠已經有80%的電源完全來自這一太陽能系統。該工廠構建了一個1.5兆瓦的設施,儲能設施包括31個配置,直接輸送電。幾個月前,筆者也曾參與智能電網全球論壇,在此次意義上美國有一些機構表示要研究20萬兆瓦的超大儲能設施,而且這一儲能設施完全不是現在的電池概念,要更加復雜。那么國際上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機構,也在開發(fā)新型的超導電池儲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人類的電力將來自新型的儲能。
我們現在的終端系統非常龐大,但是我們的終端系統大部分是孤立的體系,還沒有形成聯系,都是通過獨立的系統實現穩(wěn)定。在未來20、30年之內,我們人類的資源結構將是更加高端的。
當然,智能服務網絡主要是新的服務,比如,如果將世界上所有的能源連接起來,那么它所誕生的網絡協議跟服務體系需求足以改變現在的Google,Google現在所能做的不過是輸送一些海洋信息,但是他無法服務能源的管理。不久的將來,能源引擎會很快的超過現有的引擎發(fā)展起來。
還有遠程空間、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協議。筆者認為,目前需要關注的不是機械和機械的問題,而是要關注人、機、網的聯系。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人類沒有發(fā)現,在我們現實的能源系統運行過程之中,還有一個同樣運行著的復雜的數據結構。實際上在美國、日本、德國,都已經在推進非接觸性的服務。用非接觸性的方式把能量傳送進去,這樣以后電池的使用壽命就大幅度提升。
我們的目的追求是將我們現在的設施從孤島型運轉建成柔性的。筆者認為,智能電網和智能油氣網是中國發(fā)展智能能源網的共同引擎。
第二,筆者認為要發(fā)展先進的儲能系統。中國現在的水、電、氣大規(guī)模提升,這些都是我國的優(yōu)勢所在。另外,新的體制也開啟了很多資源的應用。比如2009年,中國用水量是5933億立方米,但是中國的地下水、水庫蓄水、降水量都在下降。大概中國水位下降了10%~15%。那么,在中國構建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過程當中,我們現在采用的是人定勝天的手段,如采用南水北調,采用更深的地下水的開掘,這確實對我們的生態(tài)系統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而且2010年,中國南方的蓄水都采用傳統的南水北調的方式,要解決13億人口的用水,要解決世界上工業(yè)信息最密集的國家用水需求,依靠傳統的方式已經不現實了。所以我們的水資源要研究新方法代替我們傳統的方法。筆者建議未來5年,我們中國應該發(fā)展日儲量3000萬噸的水儲能體系,未來10年應該建立6000萬~9000萬噸的儲能體系。
3000萬噸的海水日儲量也只能生產出100萬噸的淡水。從現在的海水淡化來看,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有人講,21世紀一個國家能不能立足,取決于其能否解決水的問題。如果我們能解決淡水需求,在自然規(guī)律的尋求下能夠有所發(fā)展,那應該是最好的。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更現代化的發(fā)方法來推進我們的發(fā)展。目前,解決儲能問題的關鍵是要將目前的儲能手段從儲能結構、儲能流程和儲能使用三方面加以平衡。
很多人認為美國在搞智能電網,但是美國的能源部長在9月23日談到美國下一步發(fā)展時,明確強調美國要建立21世紀的能源網絡,不是僅僅建立電網,而是在建立21世紀的能源網絡中發(fā)展電網。中國農村地區(qū)大部分是耗能的,這部分有待改造。鋼鐵加水泥形成了中國建筑(601668)(601668)的主力形式,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經濟體系轉變過來,應該逐步地推進智能建筑和綠色建筑。如果是這樣的話,中國的建筑在未來20~30年一定有非常大的改進,改進以后我們就創(chuàng)造了非常多的發(fā)展機遇。
當然,建設能源體系智能化有很多方案,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形成成熟的體系設施。我們現在使用的英特網的協議主要是IPV4,這個協議在它發(fā)展的時候設計得不夠完善。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設立的任何網絡,實際上都有天然的缺陷。這個網絡早期是美國的,下一代我們要把這個網絡從IPV4提升到IPV6。實際上IPV6只不過是一種說法,真正的現代化的網絡是以現在為基礎,重新加以組建的新型網絡協議。這個網絡協議把我們的生活加以重新的改造。
筆者曾到日本考察,當時很多當地著名人士都和我談到,互聯網在美國崛起之后日本就一蹶不振了。電腦芯片是英特爾,搜索引擎是Google的,全都是美國在統治這個世界,日本充其量是技術物業(yè)服務的形態(tài)完成。而且技術物業(yè)服務又面臨一種挑戰(zhàn),所以他們很快一蹶不振了。中國是不是像美國一樣,靠頭腦,用服務的方式解決他的發(fā)展?
我們未來的技術要建立在IPV5的技術上,如果在現有的IPV4上進一步發(fā)展,無論是機械組的關系還是其他的關系,實際上都已經不足以支撐了。只有發(fā)展大幾個數量級的IPV6,才能把我們的五年計劃更好的完成。所以我想IPV6誕生,我們從這樣一個平臺提高我們的手機、電腦,一直到我們大體系管理,都將發(fā)生顛覆性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對企業(yè)界應該是巨大的吸引,對人類的智力是一個深刻的挑戰(zhàn),對一個國家是千載難逢的創(chuàng)造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范圍之內,未來10年我們將面臨一場英特網的革命,而這場革命將創(chuàng)造出一批重要的產業(yè),而這些產業(yè)將是脫胎換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