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停牌半年后,格力終于披露了收購詳情,該公司公告稱,擬作價130億元購買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稱“珠海銀隆”)100%股權。這是繼涉足智能手機后,格力多元化的又一目標。業(yè)內人士指出,空調業(yè)臨近天花板、格力業(yè)績開始下滑以及新能源車較大的發(fā)展空間是格力籌劃這一交易的主要原因。然而,雖然格力具備市場競爭力和跨界的能力,但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還是外行,未來將面臨很大挑戰(zhàn)。
業(yè)績現瓶頸
根據交易預案,格力擬以130億元的價格向珠海銀隆全體21名股東發(fā)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珠海銀隆合計100%股份。
不過,在業(yè)內人士看來,格力高調進軍新能源領域更像是一場豪賭,真正的目的或許是為了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以打破目前正面臨的經營瓶頸困局。
財務數據顯示,近幾年,格力的業(yè)績一直處于連續(xù)增長態(tài)勢,而在2015年卻突然出現轉折。在2015年,格力實現營業(yè)收入約為1006億元,同比下滑28.17%;同期實現凈利潤約125億元,同比下滑11.46%。而這也是格力近九年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凈利雙雙下滑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自2007年到2014年,營收和凈利一直呈現連續(xù)上漲的趨勢。2007年格力的營業(yè)收入約為380億元,到了2014年公司實現的營業(yè)收入已經高達1400億元,而對應的凈利潤也從最初的12.7億元一路飆漲到142億元。在八年的時間內,格力的營業(yè)收入累計漲幅約為268%,凈利潤的累計漲幅更是逾10倍之多。
然而,格力的業(yè)績增長神話卻在2015年被打破。在近日披露的2016年中報業(yè)績中,格力營業(yè)收入約為501億元,同比下滑2.94%;對應的凈利潤約64億元,同比增長11.92%。對此,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格力的營收增長瓶頸已經開始顯現。
多元化布局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空調行業(yè)整體呈下行態(tài)勢,格力業(yè)績受到拖累也是難免的。5月以來,全國各地氣溫逐漸升高,不管是商場、家庭還是辦公區(qū),空調都進入使用頻繁期,按理說,家用空調市場也該進入需求旺季。但監(jiān)測數據顯示,2016年5月家用空調生產1065.1萬臺,同比下滑10.1%;銷售1054.15萬臺,同比下滑11.8%;內銷出貨527.3萬臺,同比下滑30.9%。相較于去年同期來說,家用空調的產銷情況仍不盡如人意。
家電分析師梁振鵬也指出,其實2015年的空調市場就呈現出了整體低迷的狀態(tài),市場供需陷入失衡,空調價格也步入下降通道,這對于專業(yè)做空調的格力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格力必須尋求其他發(fā)展空間較大的領域。
除了即將進軍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格力也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家居,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便是格力手機,此前,格力剛剛推出格力二代手機。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將格力手機每年的理想目標銷量定在5000萬臺,但在手機激烈競爭之下,缺乏爆點的格力手機銷量未達預期。
挑戰(zhàn)難度大
家電跨界汽車,跨度著實不小。梁振鵬認為,格力未來面對的挑戰(zhàn)很大,“空調和汽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格力擅長的空調技術對于做新能源汽車并沒有什么幫助,格力目前所熟悉的產品和銷售流程與汽車行業(yè)也并不相同,所以進軍這一新領域是有風險的”。
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指出,論真正的造車技術,格力是個門外漢,做車容易做好車難。目前中國汽車地位相對較低,產品主要在國內消化,再加上新能源車清查騙補、補貼退坡、推薦目錄瘦身等錯綜復雜的因素,新能源車市場很難一下爆發(fā)。
珠海銀隆的實力并不弱,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新能源汽車拿下銷售訂單7000輛,其中完成生產純電動客車3189輛,累計增長2228%,市場份額為3.6%,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2015年前三季度珠海銀隆實現營收9.4億元,凈利潤77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