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4月27日刊發(fā)題為《中國企業(yè)大舉增產電池原材料》的報道。
報道稱,中國企業(yè)正計劃增產制造電動汽車車載電池所需的4種原材料。13家大型企業(yè)制定了一項總額約710億元人民幣的設備投資計劃,2025年時全球最大的絕緣材料生產商的產能將提高到現(xiàn)有水平的3倍以上。這種規(guī)劃響應了電池巨頭的需求,雖然有助于實現(xiàn)供應鏈的穩(wěn)定,但價格競爭對收益的影響還存在不確定性。
《日本經濟新聞》統(tǒng)計了中國主要的13家鋰電池材料生產商公布的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的新建工廠和增產計劃。
報道稱,全球最大的絕緣材料生產商云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明透露,該公司將新增2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恩捷將在云南、江蘇、湖北、重慶新建工廠。2022年,該公司位于匈牙利的部分工廠將開始生產,還考慮赴北美新建工廠。截至2021年底,年產能已達50億平方米,2025年有望超過160億平方米。
該公司的客戶覆蓋眾多行業(yè),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松下、韓國三星集團、LG集團等。
報道稱,其他企業(yè)也在完善電池原材料的增產體制。在負極材料市場占有率中排名全球第一的貝特銳新材料集團在4月的財報說明會上公布了新的增產計劃,公司的中長期目標是將2021年時14萬噸的年產能提高到40萬噸,并將在深圳和云南建設新工廠。
電解液生產巨頭江蘇國泰國際集團也將在浙江、福建和波蘭建設新廠。
報道稱,矢野經濟研究所的統(tǒng)計顯示,2020年中國企業(yè)生產的鋰電池四種主要原材料占到了全球份額的62%至81%,。
報道認為,中國企業(yè)的優(yōu)勢在于價格競爭力,其生產體制能夠應對大量訂單,通過大規(guī)模采購鋰、鈷、石墨等原材料很容易降低生產成本。中國政府的補貼也很充裕。
不過,報道也提到,中國企業(yè)快速增加產能也導致對于供給過剩的擔憂情緒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