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2014年,碳交易在中國真正從概念落到實地,各試點用實踐驗證了它的可行性,并詮釋了“排碳是有成本的,減排是可以創(chuàng)收益的”。
2014年最后一個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為全國統一碳市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這份發(fā)改委令也讓我們對2015年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2015年,試點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全國碳市醞釀起航,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何時以何種方式并入同一軌道,駛向2016年統一的全國碳市。
清華大學核研院研究員段茂盛、中創(chuàng)碳投總經理唐人虎、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遙,三位專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對2014年年的中國碳市場進行了解讀與盤點,并對2015年中國碳市場尤其是統一碳市場進行了展望。
2014年試點市場研判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2014年的碳市場,您個人最關注內容是什么?
段茂盛:我覺得有三塊內容值得關注。第一是2014年完成了剩余試點也就是湖北和重慶的市場啟動,標志著全部7個試點都開始正式運行。
第二是已經啟動的五個試點經歷了今年首輪遵約,他們的遵約情況也很值得關注。遵約情況是對試點規(guī)則是否合理、體系設置是否科學、系統運行是否流暢、配套工作是否完整以及指標分配情況的全面檢驗,也使得試點市場經歷了一遍完整的流程。最終各試點遵約率基本都在97%以上,還有100%完成的,應該說結果是比較理想的。
第三是全國市場建設工作的推進,碳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明確了后續(xù)工作的大方向。
王遙:我比較關注制度建設和價格的有效性。第一,碳市場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市場,政策性濃重,制度設計是否完善對于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第二,推動碳交易是為了形成合理的碳價,交易活躍、流動性充分的規(guī)模市場可提供明確的價格信號,為減排成本和低碳投資收益提供參考依據。
唐人虎:過去一年中,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風險問題,是否會有碳市的“黑天鵝”出現。比如,碳市啟動,企業(yè)是否能夠接受這樣一種減排的約束;價格方面也是一樣,如果高了,會不會造成企業(yè)高成本履約或無法履約等等,這個風險可能來自碳市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
《21世紀》:如何看待試點市場目前的交易情況?
段茂盛:試點市場運行時間畢竟不是很長,市場意識還在培養(yǎng)階段。
我覺得在現階段,不用特別關注交易量,對于試點來說最重要的是先要運轉起來。另外從試點分配來說,剛開始啟動也都不是特別緊,目前市場上也只有現貨,對交易量都會有一定影響。
但一個比較好的地方是試點價格穩(wěn)定,而且相對比較高,跟歐洲市場比也不算低。
王遙:目前各試點市場都在積極采取措施來活躍市場,但試點市場的交易規(guī)模小,活躍度較低,交易量集中,各地配額價格差別較大且尚未形成有效的合理碳價。
我認為對于區(qū)域碳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即流動性)以及交易規(guī)模預期不要過高。區(qū)域碳交易市場在交易活躍性上存在先天不足,這本質上是由政策制度的設計、控排企業(yè)的風險厭惡特征、行業(yè)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數量所決定的,而且當前只有現貨市場,交易產品和交易主體的缺乏,必然影響市場流動性。受區(qū)域市場所限,以及配額主要以履約為目標,碳市場交易規(guī)模也將十分有限,而且交易會過度集中在履約前。目前,各地配額價格在24-53元區(qū)間,價格的差異與各地經濟增長、能源結構、產業(yè)結構、發(fā)展階段背景下的不同減排成本沒有必然聯系。
唐人虎:一個市場的健康,價格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流動性,交易量大了,才會成為資產。湖北碳市在提高流動性方面,想了很多措施,比如督促交易、引入活躍的投資商、不增加交易成本等。
《21世紀》:覺得2014年試點市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創(chuàng)新?
段茂盛:創(chuàng)新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分配方式。我們碰到了很多國外沒有的問題,比如國內對電力行業(yè)的管制,我們針對中國自身的情況做了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第二是各個試點總量設置。和歐洲碳市場不同,我們并不是通過一個法律來明確總量,對于試點市場而言,他們拿到的是國家制定的給地方的強度目標,如何把強度目標轉化成最后的碳市場總量目標,也是中國碳市場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新。
第三是第三方的審定工作,國外是企業(yè)自己出錢,我們各試點是政府出錢來請。
最后是遵約機制的保障,試點作為地方畢竟會受到一些限制,比如法律層級的問題,但試點都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比如北京設立執(zhí)法隊伍,上海納入信用體系等等,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王遙:我比較關注廣東的拍賣制度及其低碳產業(yè)基金的設計,湖北的碳金融創(chuàng)新,以及北京的區(qū)域碳市場發(fā)展路徑。
唐人虎:每個試點都在結合自身特點的過程中,留有亮點。比如北京和深圳試點將服務業(yè)納入碳市場,這在國際上是沒有的,國際上都是控制直接排放,服務業(yè)大多是能源的間接排放。
全國碳市場該如何建立?
《21世紀》:對于全國市場的建立工作有哪些預期?
段茂盛: 這次的碳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我們能看到一個比較清晰的自上而下的全國市場模式。但必須注意的是,全國市場和試點市場并不是一個對立關系,試點市場給全國市場提供了大量經驗,全國的管理辦法也能看到很多試點的思路,一些規(guī)則也是從試點經驗演化而來的。現有試點通過自身的實踐,表明了在中國碳市場可以順利運轉,將促進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同時試點作為一個信息擴散中心,能夠把碳市場概念擴散到周邊區(qū)域,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王遙:從主管部門決策意向來看,2016年將試運行獨立設計建立的全國碳市場。政策設計者強調推動碳交易試點的主要目標是探索未來全國碳市場的經驗,包括平臺建設、交易機制、交易品種設計、市場監(jiān)管與調控等,但并無意把區(qū)域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進行完全連接。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區(qū)域試點的制度設計差異較大,無法實現完全的連接。目前重點要考慮的是,已存在的各區(qū)域碳市場如何與擬建中的全國碳市場實現成本最小的對接。
我所希望的建設節(jié)奏是從試點擴展到周邊區(qū)域最后擴展到全國。
唐人虎:期望全國統一碳市能夠再快一些,因為試點到2016年就結束了,2016年6月是最后一個履約期,此后試點將失去原有的法律基礎,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
我覺得全國碳市場建設要加快,要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明確全國碳市場在什么時間啟動,具體的工作計劃和時間進程,以及對試點或非試點區(qū)域在全國碳市場中的考慮,這個是目前最值得期待的。
同時,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必須按照很確定的、穩(wěn)定的節(jié)奏去建設,讓大家看到,2016年市場會啟動,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會開始運轉,試點也會有信心把這個做得更好,同時,非試點也有信心跟上。
《21世紀》:在全國市場的建立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特別注意?
段茂盛:其實全國市場建立會遇到的問題很多試點市場都已經遇到了,而有所不同的是全國市場還需處理中央和地方協調問題。
但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地方市場還是全國市場,基礎工作都一定要做好,分配方式可以創(chuàng)新,但基礎數據一定要有,而且要是高質量的。
此外,也要注重人力物力的資源培養(yǎng)儲備,尤其是專家和專業(yè)機構資源,要大力培養(yǎng),這些也是基礎性的工作。
王遙:從具體實施來說,我認為全國市場的建設有三個問題需要關注。
一是頂層設計過程中的實地調研。在目前“自上而下”設計的碳市場框架下,還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機制,將控排企業(yè)、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的管理部門在實際碳市場建設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取得的經驗轉化為未來碳市場建設完善的依據。建議政策設計者下到各試點市場進行深度調研。
二是區(qū)域試點配額的妥善處理。目前各試點均在采取積極措施活躍市場,如吸引自然人和其他投資者進入、配額托管,鼓勵控排企業(yè)進行交易等,而不論是控排企業(yè),還是其他交易主體均最為關心的是配額在未來是否“有用”,這也是保證交易者能積極活躍在市場,而不是“放一槍就跑”或者“零交易僅供履約”。由于各試點存在潛在的配額供給過剩問題,剩余配額未必能在2016年全國碳市場啟動前消化,為此就要很好地處理區(qū)域試點配額。
可以采取的方式:第一,政府回購;第二,平穩(wěn)過渡為全國市場配額,而換算價值是關鍵;第三,構建多層次碳市場,允許區(qū)域市場的存在,繼續(xù)在區(qū)域市場交易。
三是市場風險的識別和監(jiān)控。由于全國碳交易體系涉及行業(yè)和地區(qū)廣泛,其風險識別難度很大,將對市場調控帶來很大困難。建議全國碳市場開發(fā)市場監(jiān)控平臺,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技術支撐系統,市場監(jiān)控平臺與電子登記簿的不同之處是,電子登記薄為靜態(tài)產權記錄系統,不具備市場跟蹤和監(jiān)控能力,監(jiān)控平臺要監(jiān)督市場的交易活動,價格波動情況,配額流動情況,市場違規(guī)行為等,其功能主要是為管理者提供風險防控、宏觀調控與市場管理的技術支持。
唐人虎:在全國市場建設過程中,地方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平衡是需要注意的問題。因為企業(yè)參與碳交易、控制碳排放會涉及多個部門之間的聯動,需要跨部門之間的信息分享,以及協調與配合。
把脈2015年中國碳市場
《21世紀》:對于即將到來的2015年,碳市場有何關注點?
段茂盛:還是看全國市場的進展如何,碳市場體系建設工作有哪些進展,相信試點的創(chuàng)新也會繼續(xù)涌現,值得關注。
王遙:一是關注碳市場風險,尤其是政策風險,在全國碳交易管理辦法出臺后,相應細則也將陸續(xù)出臺。區(qū)域碳試點未來的角色以及如何與全國碳市場對接,存在著很大的政策不確定性。二則是碳金融發(fā)展,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建設,一系列創(chuàng)新碳金融產品,例如碳資產質押貸款、碳債券、碳保險、碳信托、碳衍生品等,將逐漸嶄露頭角。
唐人虎:我覺得除了要關注7個試點,還要關注非試點地區(qū)的參與度,特別是非試點企業(yè)的參與度,這個是最難的。
第二,要更多的關注新的現象的發(fā)生,比如交易標的物中期貨的問題,一個統一的交易平臺的問題,都是值得關注的。
第三,試點與全國統一碳市的銜接,試點納入全國統一碳市的時間還沒有完全明確,目標是試點結束后,順利過渡到全國碳市,但如果全國碳市因某種原因拖延,那么試點還是要運行。
而且,全國碳市啟動以后,因為試點有些行業(yè)是全國碳市現階段無法覆蓋的,比如深圳試點正在研究的交通領域碳排放,國家沒有,它獨有,那么它要不要繼續(xù)運行,以保障排放控制。
第四,統一標的物,現在7個試點是同類不同量、同量不同質。各試點要求不一樣、制度不一樣、技術不一樣、企業(yè)不一樣、行業(yè)不一樣,導致產生的CO2涵義也不一樣。
未來1噸CO2是要在全國通用的,這樣才能形成跨區(qū)域的碳市場。誰能夠迅速把本地1噸CO2變成國家的1噸CO2,誰就能夠迅速擴張。試點地區(qū)已有標準和規(guī)則需要有一個調整的過程,非試點地區(qū)沒有,可以吸取試點的經驗、隊伍、系統、管理,在此方面,也可能會存在非試點地區(qū)彎道超車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