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對于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市場而言,曾經的輝煌似乎已經很久遠了。自2013年歐盟碳市場遭遇重創(chuàng)遇冷,遲遲未見明顯回暖信號。
較之歐洲碳市場的低迷,亞洲碳市場最近的表現則頗有亮點:1月12日,韓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在釜山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啟動,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與此同時,我國碳市場建設也在穩(wěn)步推進之中。
回顧2014年,我國最后兩個試點市場湖北和重慶啟動,標志著7個試點碳市場全部運行。其中湖北碳市場表現不俗,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突破1000萬噸大關,交易額2.34億元。
7個碳交易市場全部啟動后,我國配額總量已達12億噸左右,控排企業(yè)數量超2000家。各試點均建立了相應的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平臺,確立了交易細則和風險控制,并完善了管理體系。其中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碳市場的運行將進入第三個年頭,并已經歷了第一個履約年,交出了一份履約率在95%以上的成績單。在完成收集碳數據、報告、核查、開設賬戶、領取發(fā)放配額、配額評估、參與交易、上繳配額、完成履約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履約周期之后,參與交易的控排企業(yè)對于碳交易有了更深刻的體驗,碳交易從概念落到實地。截止至2014年10月,全國7大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累計完成二氧化碳交易1375萬噸,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相關企業(yè)看不到參與碳交易的潛在利益,少有積極性。而在2014年,伴隨著企業(yè)對于碳交易的理解加深,不少企業(yè)對碳市場的工作更加積極主動,通過碳市場交易獲得了盈利。在湖北碳市場,部分控排企業(yè)通過碳交易已經直接獲取減排收益2000多萬元,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yè)通過碳市場實現了低成本的減排,初步形成了碳市場激勵減排機制。“排碳要付出成本,減碳能獲得收益,這是我們對建立碳排放市場的基本認識?!眹野l(fā)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在“2014中國碳市場高峰論壇”上強調說。
隨著試點市場的探索和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加快步伐。2014年12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出臺,該辦法的出臺為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作為碳市場前期準備的最后一年,2015年是沖擊全國統一市場的關鍵時刻,是一段長跑中最后的發(fā)力時刻。展望2015年,湖北和重慶兩個試點將實現首年履約,多個試點計劃擴大納入范圍,增加納入企業(yè)類別;同時,跨區(qū)域碳交易開始嘗試。此外,還需要建立統一的市場機制,形成碳交易價格機制。預計2016年,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上線。屆時,中國碳市場或將與韓國一較高下,成為僅次于歐洲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