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在今年之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可以說是自主品牌的“窩里斗”。除去比亞迪和戴姆勒合資的騰勢電動車以外,都是純正的自主品牌車型。但是這種情況在今年就不好說了。隨著大眾等德國車企宣布在華國產新能源汽車,未來自主品牌會不會重蹈傳統(tǒng)汽車的覆轍,確實很難說。
國人對大眾乃至德國汽車品牌都有一種由衷的熱愛,這和大眾30年前來到中國,與中國汽車合資有很大關系。憑借這一先機,大眾和德國汽車品牌在國內市場上賺得盆滿缽滿。現在,他們又來了,瞄準了剛剛有點起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車企新能源汽車恐將面臨一次洗牌。
按照這些德國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時間表可以看出,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不多了?,F在,擺在自主品牌面前最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兩個:一是品牌力和產品檔次亟待提升; 二是盡快掌握核心零部件與材料的關鍵技術。
品牌力和產品檔次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從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產品上看,大多集中于20萬元以下的價格區(qū)間,產品多以緊湊型汽車為主,基本上就是A0級電動汽車。在一些城市實行搖號限號措施以后,很多消費者購買這種車型,實屬迫不得已。消費者普遍喜歡A級或者B級轎車,但是這種車型的純電動汽車售價往往高達30萬元以上,又超出了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現在,北京市場上20萬元可以買一輛邁騰轎車,同樣是20萬元,如果可以買一輛速騰大小的電動汽車,恐怕消費者將趨之若鶩。可惜,現在20萬元只能買一輛POLO大小的電動汽車,消費者總是表現出購車猶豫,價格占了很大因素。降低成本,除了在規(guī)模上做文章以外,就是要掌握關鍵技術。
“零部件不強則整車不強”,現代汽車的關鍵技術都在零部件上?,F行對整車廠銷售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的政策,應該適時予以修訂,改向補貼國內自主零部件企業(yè),一是能夠引導整車廠采購國內企業(yè)的零部件,二是增強這些零部件企業(yè)的研發(fā)能力,鼓勵他們研發(fā)創(chuàng)新。
新能源汽車是新事物,但是終歸也是汽車,發(fā)展線路和傳統(tǒng)汽車不可能相離甚遠。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希望新能源汽車不要重蹈傳統(tǒng)汽車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