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借助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的勢頭,互聯網企業(yè)紛紛進入汽車制造領域,欲分享“新能源+智能汽車”這塊“新鮮出爐的蛋糕”。
2015年被汽車行業(yè)人士稱為“互聯網造車”元年。國際上,微軟、蘋果、谷歌等巨頭早已有所行動;國內的樂視、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yè)也紛紛投身“智能汽車”領域。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銷售增速放緩,許多傳統汽車廠商也開始“擁抱”互聯網企業(yè),意欲借“智能網聯”概念尋求自身發(fā)展新支點。
傳統車企對于“互聯網+”為汽車行業(yè)所帶來的改變普遍持認可態(tài)度,但對于互聯網企業(yè)能否直接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卻存在著不同意見。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公開表示,有些企業(yè)不懂汽車,之所以“造車”,意在資本市場。
因為有特斯拉這樣的成功范例,互聯網企業(yè)紛紛效仿,欲循此套路實現“造車”夢想。
專家分析,首先,汽車作為一個典型的“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yè),資本對于造車者的意義不容置疑。然而,汽車投資周期較長,互聯網企業(yè)相對“短平快”。即便如特斯拉、比亞迪這般在“新能源”“智能”上走在前面的企業(yè),也在承受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如何協調資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成為互聯網企業(yè)投身汽車領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智能網聯”與汽車真正融合并非生硬的將兩者拼湊在一起,而是應該使兩者有機結合,產生“化學反應”,從而讓駕駛者擁有更具“未來感”的使用體驗,增加汽車的產品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