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wǎng)訊:3月27日,華南理工大學陳皓勇教授就廣東省電力市場競價情況,采用實驗經濟學方法進行模擬實驗。就本次實驗介紹與分析如下:
一.背景及填報說明
電網(wǎng)的標桿上網(wǎng)電價為450厘/千瓦時,本次實驗通過申報價差來確定電價(成交電價=標桿上網(wǎng)電價+成交價差)。
購電方(售電公司)申報價差范圍:0至-450厘/千瓦時;售電方(發(fā)電企業(yè))申報價差范圍:0至-450厘/千瓦時。申報價差最小單位1厘/千瓦時。
交易電量采用三段式申報方式,售電方(發(fā)電企業(yè))和購電方(售電公司或電力大用戶)各段申報電量應占其申報總量20%以上。
本次實驗采用多輪競價,共設立5個售電方和6個購電方。購電方申報電量設定為(200,200,100,100,100,100MWh),售電方設定為(400,250,250,150,150MWh),購電方(售電公司)各對應協(xié)議價差為(-70,-70,-30,-30,-30,-30厘/kWh),售電方(電廠)成本設定為(220,240,240,270,270厘/kWh)。反饋信息包括每輪競價個人成交價差、個人成交電量和市場總體成交電量。
二.市場規(guī)則
1.統(tǒng)一邊際成交規(guī)則
(1)將購電方申報價差、售電方申報價差配對,形成交易價差對;
價差對=購電方申報價差-售電方申報價差
價差對為負值時不能成交,價差對為正值或零時可以成交,價差對大的優(yōu)先成交;
(2)售電方申報價差相同時,按申報電量比例分配;
(3)所有成交的價差對中,最后一個成交的購電方與售電方申報價差的算術平均值為統(tǒng)一出清價差。
三.收益結算
四.獎勵設置
獎勵:
各方獎勵按下式計算
五.實驗數(shù)據(jù)圖像
發(fā)電側申報電量及電價情況圖
購電側申報電量及電價情況圖
總成交量圖
中標價差圖
六.實驗結果分析
1.本次實驗大家競價十分激烈,電廠方面在最初探知競價價格后,一直在激烈提升價差,獲得更高收益。分析成因主要為市場供需比為1.5,售電側競爭壓力較大。小電廠與大電廠競爭過程中,由于可申報電量與成本等關系,小電廠不再與大電廠以低價競爭電量,轉而集體投向逼迫購電側讓出價差(可能出現(xiàn)后期購電側價差申報小后,再轉向低價與大電廠競爭)。
備注信息:售電側(電廠)容量設定為一個4:2.5:2.5:1.5:1.5
購電側(售電公司)容量設定為2:2:1:1:1:1
可以看到最大電廠(或現(xiàn)實中集團)申報最大電量可以滿足市場一半的需求,市場份額占據(jù)很大,另外由于大電廠在發(fā)電小時數(shù)可以保證的前提下本身發(fā)電成本一般要較小電廠更有競爭力(折舊完的小電廠,發(fā)電成本可能更低)。從市場成交及調度方面來講,因大電廠能耗、污染更小,一般會優(yōu)先選擇大電廠。故總體來說,在市場競價中,大電廠有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
2.對本次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整理中,明顯發(fā)現(xiàn),大家在最初適應后,后半段報價一般會選取6:2:2式電量分段報價。這樣的報價策略較其他報價策略會有較好的一個預期,因為廣東電力市場現(xiàn)行出清機制,成交價格只與最后一個成交價差有關,個人申報價差不是最后一個申報價差,就對最終成交價差沒有任何影響。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大家申報時,采用6:2:2式電量分段報價,自己申報價格不是最后成交價差對的,就和其他報價策略一樣;但是如果報在了最后成交價差對上,由于自己較高兩段(售電方來說)電量較少,自己的預期電量損失就會更少,會有一個更好的收益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