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唐新能源在2011年初獲得中國第一個槽式太陽能熱發(fā)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以來,已經過了近兩年的時間。按照原計劃,項目需在特許權協(xié)議正式簽署并生效后的三十個月內完成,而事實上,大唐新能源從2011年4月12日正式收到中標通知書至今,仍未與國家能源局簽署特許權協(xié)議。據(jù)知情人透露,2011年9月16日,內蒙古發(fā)改委對該項目重新進行核準,使得大唐新能源開工日期的最后期限可以延至2013年9月16日,否則政府部門有權把該項目作廢、收回或轉交給其他企業(yè)開展。上述知情人表示,“大唐沒開工前是不會簽署協(xié)議的,其實文本都已經做好,跟政府也沒有多少可談的空間。”之所以遲遲未開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標電價過低導致項目面臨虧損。
如今,我們有必要再重新回顧下三年前的故事。
三選一的招標
在鄂爾多斯特許權招標項目中,開始時有十一家企業(yè)購買標書,最終只有大唐新能源、中廣核太陽能和國電電力投標。時任與中廣核太陽能捆綁投標的德國太陽千年有限公司駐中國代表的周立新表示,“在2010年太陽千年就與五大電力以及中廣核都接觸過,想選擇一家做合作投標伙伴。開始與國電電力合作,他們提出要求太陽千年出30%股本金,大家就沒談成。后來也聯(lián)系過華能,最終選擇了中廣核。而華能因為找不到技術支持單位而最終放棄投標,準備標書也有技術門檻。”最終,大唐新能源以0.9399元/千瓦時的最低含稅電價中標,中廣核太陽能報價0.98元/千瓦時,國電電力則報出了2.2543元/千瓦時的“高價”。
大唐新能源中標后也一直承受著業(yè)內人士的壓力。“大唐新能源的報價已經對光熱行業(yè)產生了影響,那么低的電價大家都做不了,”失去特許權項目的中廣核太陽能總經理韓慶浩表達了對電價的不滿,“未來必須出一個合理的電價。”中廣核合作方太陽千年也不想放棄這個項目,雙方共同與國家能源局以及青海地方政府溝通,獲得了青海德令哈50MW槽式太陽能熱發(fā)電項目的許可。
一位參與該項目技術評標的業(yè)內人士表示,“現(xiàn)在國字號企業(yè)對特許權項目投標就想嘗第一口鮮,實際上那個價格是做不下來的。就像之前的光伏特許權項目一樣,投標文件都適當做了手腳,包括內部收益率,事實上根本達不到8%的電力項目投資合理收益率。”另一位投標單位的相關人士表示,“2010年底大唐新能源在香港上市后籌到了一筆資金,對這個項目志在必得,只能靠低價,而這個價格根本就不是理性的。”國電電力的投標價格雖然是理性的,但招標文件中規(guī)定,熱發(fā)電特許權項目電價不能高于當時1.15元/千瓦時的光伏上網電價。
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研究員王志峰為大唐鳴不平,“大唐新能源在投標時確實核算出這個價格,隨著中標后的設計深化和市場調研,發(fā)現(xiàn)這個價格難以做到。”周立新評價道,“大唐新能源現(xiàn)在確實也在竭盡全力去做,當時電價定價低部分原因是詢價比較粗,一些供應商給的價格可能特別低,事實上這個價格是做不下來的。當然項目退后客觀上為他們提供了一些機會,一方面西班牙光熱市場降溫后一些核心部件供貨商可以騰出時間關注中國市場并且價格有下降,另一方面國內企業(yè)也有更長的研發(fā)時間去完善產品。”
大唐鄂爾多斯市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志恒表示,“最起碼我們能做到保本、微利,畢竟這是中國第一個大型熱發(fā)電項目,可以積累經驗。”對大唐新能源來說,這個項目不虧損要得益于來自世界銀行的8000萬美元低息貸款。隨著世行的貸款介入,大唐新能源需要接觸與投標時所捆綁的合作伙伴的協(xié)議方,其中包括皇明太陽能、臺玻、杭州汽輪機等。與此同時,分別在青海、甘肅計劃建設50MW光熱電站的中廣核太陽能和華電工程則與亞洲開發(fā)銀行商討低息貸款,這兩家公司分別進入了亞行2012年和2013年的項目名單,但最終協(xié)議尚需亞行董事會通過后
才能簽署。
周立新表示,“世行和亞行的貸款提升了這幾個項目的政治影響力,因為采用的是國家主權擔保貸款。”合理的電價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熱發(fā)電產業(yè)的瓶頸。韓慶浩表示,“在德令哈的陽光資源下,合理的電價在1.25元/千瓦時左右,在亞行的低息貸款支持下合理電價約為1.15元/千瓦時。”事實上,中廣核太陽能向集團匯報時做了最壞的打算,按照1元/千瓦時的電價做了財務模型。雖然亞行會提供1.5億美元的利率不足3%的低息貸款,國家政策也會對電價增值稅提供三免三減半的優(yōu)惠,但韓慶浩強調,“1塊錢的電價是做不下來的。”
中廣核太陽能曾中標首個光伏特許權項目招標,韓慶浩根據(jù)以往的經驗表達了對特許權形式的不滿,“不管風電還是太陽能,大家都想獲得特許權項目,搶個頭彩為此不計成本。但回頭來看這是不對的,這些特許權項目都不能盈利。
要不然大唐新能源為何至今還沒有開工。”在韓看來,用特許權項目招標的辦法制定電價是不合理的。事實上,中廣核集團在中標首個光伏特許權項目后已經成為光伏行業(yè)的知名企業(yè),而這也是各家對首個特許權項目必爭的原因。
就在中廣核太陽能為其項目做準備時,2011年十二月底,其合作伙伴太陽千年宣布破產。周立新認為這與太陽千年在美國投入一億美元開發(fā)超過2.25GW光熱電站有關。太陽千年與熱發(fā)電特許權項目有著直接的關系。早在2007年,太陽千年與內蒙古綠能新能源開發(fā)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內蒙古施德普太陽能開發(fā)有限公司,當時在三個地點安裝太陽能資源測光站,最后選擇鄂爾多斯巴拉貢鎮(zhèn)(該特許權項目所在地)開展電站前期工作,2009年二月施德普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內蒙古發(fā)改委上報國家能源局,當時申報的電價為2.6元/千瓦時。當時兼任施德普副總經理的周立新帶領團隊一直與能源局進行溝通,但無奈電價過高而遲遲未獲批。隨著2008年做的項目前期工作到2010年就要過期,施德普為了挽回前期費用的損失便向國家能源局建議把該項目做成特許權項目進行招標,太陽千年也邀請國家能源局、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電力公司在內的多家單位組團前往西班牙考察當時全球最大的光熱電站西班牙Andasol電廠。此次考察結束后,國家能源局基本下定決心將施德普的項目作為特許權項目進行招標。當大唐新能源中標后,向施德普支付了3300萬人民幣的前期工程費。
早在施德普之前,華電工程于2006年就開始為其甘肅高臺縣的光熱電站立項,據(jù)當時為該項目提供前期設計的西北電力設計院發(fā)電設計分公司設計總工程師鄧科峰介紹,“因為投資和電價成本過高,在2010年停止了相關工作。”
目前,熱發(fā)電包括集熱島和常規(guī)島,后者與火電基本相同。槽式技術的集熱島包括集熱管和反射鏡。其中集熱管主要由西門子和肖特壟斷,由比利時人在威海設廠的匯銀成為新的可以批量生產的廠家,超過十家中國相關廠家如力諾、皇明、天瑞星等尚不能形成產能規(guī)模。反射鏡雖然也已經有數(shù)家中國企業(yè)涉足,但經過長時間應用驗證的也只有少數(shù)幾家國外企業(yè)。此外,能在中國提供集熱島集成技術的企業(yè)也不多。
中廣核太陽能在其位于德令哈的科研項目上采用了多家中國廠商的集熱管,韓慶浩表示,“通過科研項目來發(fā)現(xiàn)不同廠家設備間的差異。”這個已投入超過4000萬的科研項目還將幫助中廣核太陽能鍛煉其系統(tǒng)集成能力。與此同時,大唐新能源與天威熱發(fā)電公司在甘肅合作的科研項目也已進入尾聲。
就在上述幾家國企正在等待電價、等待核準、等待貸款、尋找技術時,一家民營企業(yè)默不作聲地在青海德令哈建起了10MW塔式光熱電站。這是來自浙江的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這家由中控科技集團、杭州鍋爐集團、杭州汽輪機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企業(yè)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商業(yè)化示范電站。談及為何選擇塔式技術而不是槽式,中控太陽能市場副總裁李偉表示,“槽式技術受制于集熱管、拋物線反光鏡等外部條件,而結合股東的產品特點在塔式技術上擁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中控太陽能在杭州建設了一個小規(guī)模試驗基地,但還是找不到客戶。“要么是給別人的項目提供產品,要么我們就自己做一個電站。如果電站做好后進行商業(yè)化運營并且盈利,自然就有客戶。”
中控太陽能德令哈電站開始了“裸奔”。隨著與政府部門的深入溝通,從國家部門到青海政府都對中控太陽能的項目給予重視,先后獲得了科技部的863項目支持以及青海省先后上百萬的資金支持。這些支持資金相比電站投資僅九牛一毛,但體現(xiàn)了政府的態(tài)度,而中控太陽能也沒有尋求銀行的幫助。相比于等待電價核準的中廣核太陽能,中控太陽能在電站建成后才申報電價。青海中控太陽能發(fā)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武忠沒有向記者透露申報價格,“最關鍵就是大唐新能源的特許權電價,我們報的電價也很謹慎,畢竟涉及到整個光熱發(fā)電產業(yè),不希望產生任何負面
影響。”
參與中控德令哈電站前期設計的鄧科峰表示,“西北電力設計院已經參與了20個熱發(fā)電項目,但能迅速開展的只有中控太陽能一家。這個項目對國家發(fā)改委觸動很大,青海政府也將其作為重點項目推動。”據(jù)陳武忠介紹,中控目前為這座電站投入了超過2億資金,而要完成50MW還需更大的投入。
由于施德普還有一些資產需要處理,周立新成為太陽千年在全球的最后一名員工,她之后去中廣核太陽能協(xié)助項目的推進,隨后成為德國著名玻璃供應商FLABEG的代表在中國市場推廣其太陽能反光鏡。
中國的熱發(fā)電市場已經憧憬了很多年,除了中廣核與中控太陽能、國電電力所在的德令哈熱發(fā)電園區(qū)外,中國光伏電站“圣地”格爾木也在規(guī)劃一座熱發(fā)電園區(qū),格爾木能源局局長劉新平表示,“已經委托一家公司制定詳細規(guī)劃。”中電投黃河上游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為其光熱電站已經在格爾木選好了地址。北京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龍源電力、華能等諸多國企和央企已經計劃投資光熱電站。
談及中國熱發(fā)電市場何時能真正爆發(fā),中控太陽能李偉表示,“誰說了也不算,這取決于國家電價政策,電價合理了,電力企業(yè)自然會投資,相應的產品制造商也會跟進,成本隨之降低,再吸引更多的電站投資,從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李偉所擔心的是如果光熱市場起來后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光伏行業(yè)——因為產能過剩導致行業(yè)危機。
目前,國家能源局已經選定了青海、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等作為實施1000MW熱發(fā)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實施地點。相比于鄂爾多斯特許權項目,此次招標或許能滿足各個業(yè)主的申報容量需求而不再出現(xiàn)低價競標的現(xiàn)象。只有理性的競爭才能帶來健康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