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情況而言,風電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過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問題,溫文爾雅的張明明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風力發(fā)電基礎研究、開發(fā)及其產業(yè)應用,現在乃至未來5~10年,都是這位“百人計劃”引進人才關注的重心。
在這之后,張明明更是打開了風電的“話匣子”,無論是國內外產業(yè)現狀,還是我國風電技術研發(fā)環(huán)節(jié)的薄弱情況,他都了如指掌。
其實,張明明最早為自己裝備的是精密制造專業(yè)的知識,與流體力學、風電技術研究很難搭上邊界。
從事科研十幾年,他一路輾轉求學,似乎每一次選擇都是無奈之舉,張明明數次調整科研方向。他不畏懼從零開始,科研之路也越走越寬。
“路”不會斷
“到現在為止,我已回國4年4個月。”回國后,張明明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熱物理所)工作,成為該所一名研究員。
大致數來,進入工程熱物理所從事風力發(fā)電基礎研究、開發(fā)及其產業(yè)應用領域的研究,可能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重大轉折。
開展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員在同一領域長期積累,年復一年辛勤耕耘,為未來的收獲打下基礎。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條“金科玉律”。
那么張明明為何“轉折”?難道他不擔心自己的科研路受影響而難以為繼?
“人生沒有絕路。只要努力就能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張明明早已思索過這些問題。
2008年,尚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高級研究員的張明明感到事業(yè)發(fā)展即將遭遇瓶頸。
“因為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涉及美國軍方保密項目。這對非美裔人員而言有極大不便,即便獲得綠卡,也難以接到核心研發(fā)項目。”張明明說。
于是,張明明決定回國發(fā)展。他先后接到了來自中科院和北京、上海一些高校的邀請。
“那時,我對工程熱物理所的了解非常少。”張明明毫不掩飾,“也從未料到我會選擇風電領域的研究。”
一番考察后,他發(fā)現,如果在工程熱物理所工作,可能與自己之前從事的流體研究難以對接上,但是這里卻能夠提供一片全新的研究天地,“對于個人事業(yè)發(fā)展而言非常有利,同時也是國家所需要的”。
愛上風電
就這樣,張明明很快就在工程熱物理所落腳,“很幸運,我進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建中的團隊”。
剛進入研究所工作時,張明明曾擔心自己面對的是全新課題,出成果慢,難以在短期內為研究所帶回來課題。
“研究所領導與徐院士卻從未這樣要求過我。”相反,張明明得到的是課題與經費方面的支持,這樣他就可以安心研究文獻、做實驗。
進入研究所的4年里,張明明開展的研究幾乎形成了“一條龍”:風資源評估,風場、地形與風力機間相互作用與風電場優(yōu)化布置,風電葉片仿生氣動控制,大型風電葉片載荷智能控制,海上風電利用以及相關實驗技術等。
目前,對應全球開發(fā)可再生能源的趨勢,風能作為一種可行性比較高的可再生能源獲得人們的青睞。
然而,風力機設計標準均是在歐洲風資源的基礎上制定的,很多內容并不適用于我國特殊的風資源環(huán)境,并對風能利用效率產生很大影響。
針對這一現狀,張明明提出“基于中國復雜風資源特點的風力發(fā)電關鍵技術研究”,獲得了來自科技部的資助。
通過對我國特殊風資源進行評估,結合我國地形對風來流的影響,進一步研究風力機之間的尾流相互作用,實現對風電場的宏觀與微觀選址,最終提高風能的應用效率。
同時,他主持了科技部“863”計劃、國際合作、基金委優(yōu)青和中科院“百人計劃”、院地創(chuàng)新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以及企業(yè)委托項目,項目總金額達三四千萬元。
實際上,迅速在新領域中作出成績,是張明明的一貫作風。
輾轉求學
“看似眼前沒有路了,你不能放棄,可能這就是夢將要醒來的那一刻。”張明明說。
在他攻讀博士學位、進入博士后工作站的過程中,他就遇到這樣的“夢醒”時刻。
在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張明明選擇的研究方向為超精密機床高精度加工自由度振動控制。
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學學習的師兄向他發(fā)來邀請,希望他赴該校研究流體誘發(fā)控制專業(yè)。
“這與我之前的專業(yè)相差甚遠。”張明明一番考慮,決定到香港去闖一闖。
面對流體力學這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張明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雷諾數、尾流等這些基礎知識。
怎么辦?從頭學起。何時出成績?3個月。
在導師、同學的幫助下,他利用暑假自學,逐漸克服短板。“剛去香港的前半年,一天我只睡四五個小時。”
憑著堅強的毅力,3個月之后,張明明就完成了兩篇會議擴展摘要。對于一個剛涉足全新領域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成績。
香港求學期間,他是“基于先進壓電陶瓷作動器的流固耦合控制”、“流體誘發(fā)振動及噪音控制”和“流體—振動—噪音耦合的主動控制研究”等香港特區(qū)政府資助項目的執(zhí)行人。
在香港理工大學工作兩年后,張明明再次抉擇:赴美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機會。
這是張明明的又一次跳躍,進入機械工程系后,他所從事的研究項目與之前大有不同——要在水中進行實驗。
他再次順利過關,第二年,便獨立擔任項目執(zhí)行人和項目副組長。在美3年期間,他分別承擔了美國海軍研究項目“氣泡對流體誘發(fā)振動影響的探討”和“由內部氣泡流體誘發(fā)的管道振動的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
“人生沒有絕路。只要努力就能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張明明再次講出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