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作為全球電動汽車新貴,特斯拉一直不缺新聞熱度,其準備在中國建廠的消息自然是媒體追逐的熱點。從2015年被傳出要在中國建廠的消息,到今年6月被曝與上海市政府探討建廠的可能性,再到此次被傳將以獨資形式在上海自貿區(qū)建廠。盡管傳言幾經反轉,但無風不起浪,似乎傳言正在一步步地接近事實。真真假假的背后是國內汽車圈那根敏感的神經,有人充滿期待,也有人保持著高度警惕。也許,特斯拉才是那條攪動中國新能源車市的“鯰魚”。
筆者參加過特斯拉Model X在京的上市發(fā)布會,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發(fā)布會上有不少未成年“特斯拉粉”,從孩子們專注而好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特斯拉是“真愛”。特斯拉已經瞄準了中國下一代消費群體。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特斯拉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若不是Model 3受產能所限,估計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會更加引人注目。
Model S在華平均售價約90萬元人民幣,但在美售價卻僅為5萬~7萬美元,約40萬元人民幣,不到在我國售價的一半。如果在中國設廠,即使按最新傳言所說的“特斯拉進口關稅仍保持在25%左右”,其人工成本、制造費用和運輸費用都將大大降低,產品成本自然是直線下降。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不管特斯拉是以合資還是獨資方式入華,其產品市場售價必然會降低,“特斯拉粉”樂見其成。
站在汽車企業(yè)的角度,這或許并非是一個好消息。獲得生產牌照的“鯰魚”們至今在市場上未掀起大的波瀾,有的雖已發(fā)布新車,但并沒有收獲太多贊譽聲,還有的仍沒有拿出貨真價實的產品;互聯(lián)網新造車勢力雖信心滿滿,但即便造出了實車,生產資質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就算以代工形式讓產品面市,市場是否買賬還是未知數。對于當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來說,國內的新對手還沒有形成大氣候,合資企業(yè)的產品也沒有大量下線,而早已憑借產品打開中國市場、并擁有鐵桿粉絲的特斯拉,正是一頭實力強勁的“狼”,因此對政策“引狼入室”的時間保持著高度警覺。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特斯拉實現(xiàn)本土化的意義在于,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開放發(fā)展打開一種新局面。9月21日,商務部發(fā)言人稱,會盡快研究出臺減少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外商投資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續(xù)推進對外開放。在近日舉辦的2017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表示,合資股比會放開;其后,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董揚更是透露:“目前國務院已經做出決定,也許在明年,我國自貿區(qū)將可以獨資建立電動車生產企業(yè)。”而在10月26日商務部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言人在回應特斯拉是否會在上海自貿區(qū)獨資建廠時表示,特斯拉公司正在與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溝通,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對外開放,努力為外商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huán)境,切實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一切,都像是為外資車企本土化股比放開甚至獨資建廠作鋪墊。
據筆者所知,特斯拉一直堅持要以全資獨立建廠而非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一旦第一家獨資外企塵埃落地,即使是在自貿區(qū),勢必產生示范效應,引來更多效仿者,中國汽車市場競爭將更激烈。
全面開放是大勢所趨。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并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如果說去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為德企等外資打破了在華至多兩家合資企業(yè)限制的話,那么11月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訪華是否會帶來另一重“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