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茂利北京報道
借勢東風,豐田把自己的新能源版圖拼成了一個完整的圖畫。
日前,豐田、比亞迪聯(lián)合宣布,雙方就成立純電動車研發(fā)公司簽訂合資協(xié)議。據悉,新公司將于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豐田與比亞迪各出資50%。
《中國經營報》記者關注到,在合資協(xié)議中,研發(fā)公司生產的純電動車“可以使用豐田品牌”,與此前7月份發(fā)布的“使用豐田品牌”有所出入。從表述來看,顯然在品牌使用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此,上海明華有道咨詢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監(jiān)封士明分析稱,“可以使用豐田的品牌是已經確定的,至于是否使用比亞迪的品牌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說,建立全新品牌;另一種是用比亞迪的品牌。”就品牌使用以及產品銷售渠道等問題,記者致電致函豐田(中國)方面,但截至發(fā)稿,豐田方面沒有作出回復。
從市場環(huán)境來看,此番合作或與豐田競爭對手大眾在電動化方面的規(guī)劃有關。無論是電動化平臺還是純電動車型推出時間,大眾都領先豐田。為此,有業(yè)內人士解讀,豐田借助搭上比亞迪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搭伙過日子
在封士明看來,比亞迪付出技術,豐田在品控、安全、經濟生產甚至強大的零部件采購體系方面反哺,對雙方都有利,“多賣電動車,雙方都獲利”。
近日,沉寂了近4個月的豐田、比亞迪合作有了最新進展。11月7日,豐田、比亞迪聯(lián)合宣布,雙方就成立純電動車的研發(fā)公司簽訂合資協(xié)議。根據豐田發(fā)布的官方消息,新公司將于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豐田與比亞迪各出資50%。新公司將開展純電動車及該車輛所用平臺、零件的設計、研發(fā)等相關業(yè)務。該公司將由雙方從事相關業(yè)務的人員組建。
同時,比亞迪在公告中指出,“合資公司設計、開發(fā)的產品將充分使用比亞迪現(xiàn)有的電動平臺技術及電動零部件供給,并融入豐田的品質及安全控制標準要求。合營公司設計、開發(fā)的純電動汽車可以使用豐田品牌?!?
記者關注到,這與7月19日發(fā)布的信息有所不同,根據此前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雙方就聯(lián)合開發(fā)電動車達成合作,將共同開發(fā)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車型使用豐田品牌,計劃于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雙方亦將共同開發(fā)上述車型等所需的動力電池”。從表述上來看,顯然在品牌使用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研發(fā)公司設計、開發(fā)的純電動汽車,比亞迪是否可以使用自己的品牌? 未來合營公司設計、開發(fā)純電動車是既可以放在豐田合資公司(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的渠道中銷售,也可以放在比亞迪的銷售渠道中銷售,抑或是有其他可能? 但截至發(fā)稿,豐田方面沒有作出回復。
值得關注的是,與比亞迪合作,豐田方面顯然是滿意的,豐田副社長寺師茂樹評價:“對于推進電動化發(fā)展這一共同目標,很高興能夠與比亞迪超越競爭關系成為‘合作伙伴’。希望通過與比亞迪成立的新公司開展的相關業(yè)務,讓雙方的合作得到深化、發(fā)展?!?
對于雙方的合作,業(yè)界多認為是“強強聯(lián)合”,不過,在封士明看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更像是“優(yōu)勢互補”。比亞迪付出技術,豐田在品控、安全、經濟生產甚至強大的零部件采購體系方面反哺,對雙方都有利,“多賣電動車,雙方都獲利”。與此同時,封士明稱,“從豐田和比亞迪的合作來看,開啟了‘以技術換市場’的合作方式?!?
“大象”轉身
一直以來,豐田更專注于氫燃料以及鎳氫電池的研發(fā),而三元鋰電池方向則相對薄弱。為此,如果從零開始追趕,時間與金錢的成本投入是巨大的。
眾所周知,豐田長于“混動”,但在純電動技術方面尚未形成領先優(yōu)勢。根據豐田規(guī)劃的技術路徑,電動化應該是從油電混合動力直接跨越到氫燃料電動汽車。但與豐田不同,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的技術路線,純電動汽車是必走的一段路。
面對眾多廠商站隊純電動,豐田也曾一度掙扎,希望改變大勢。做法之一就是,今年4月份,豐田決定無償提供豐田持有的關于電機、電控、系統(tǒng)控制等車輛電動化技術的專利使用權(包含申請中的項目)。從表面上看,豐田以技術共享,積極推動電動化進程。
實際上,豐田希望借助開放新能源汽車相關專利來拉攏一幫支持者。更進一步說,豐田希望能夠擴大混合動力汽車市場,防止混動技術被撼動。不過,對于豐田的舉措,BBA(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車企并沒有買賬,綜合各種考慮,德系車企一致選擇押寶電動車。
面對失效的策略,敏銳感知危機的豐田開始“大象”轉身。今年6月份,豐田宣布,全面調整原先的電動車戰(zhàn)略規(guī)劃,將原定于到2030年完成全球電動化汽車銷量達到550萬輛以上,其中零排放車型的純電動汽車(EV)和氫燃料電池汽車(FCEV)的年銷量達到100萬輛以上的銷售目標,提前至2025年。
不過,此時豐田所面臨的自身和外部環(huán)境并不樂觀。從自身來說,一直以來,豐田更專注于氫燃料以及鎳氫電池的研發(fā),而三元鋰電池方向則相對薄弱。為此,如果從零開始追趕,時間與金錢的成本投入是巨大的。
而外部環(huán)境是,豐田的主要競爭對手大眾已經領先一步。早先,大眾汽車中國品牌部宣布:MEB平臺(大眾電動車平臺)將于2020年進入中國市場,并計劃基于該平臺推出不少于10款新車。近日,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更是宣布,至2023年,大眾還將有10款純電動ID.車型面市。但與大眾相比,直到今年6月份,豐田才正式發(fā)布了純電戰(zhàn)略,并推出EV專用平臺——e-TNGA。
那么是出于焦慮心態(tài),豐田才選擇比亞迪嗎?就此,封士明分析稱,“很難說是焦慮,大眾是豐田的主要競爭對手,大眾的MEB起來了(投入使用),開始國產化,豐田怎么辦?但與比亞迪合作,可以實現(xiàn)兵貴神速的效果。算一下,2020年和比亞迪合資,之后建設工廠,生產產品,起碼也得4~5年,就算是2024年量產,其實已經比MEB落后了。從這個層面看,這是豐田想要在中國長足發(fā)展不得不走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