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陽琛劉媛媛上海報道
新能源汽車連續(xù)四個月下滑的“陰霾”尚未散去,行業(yè)又傳來賄賂丑聞。
日前,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披露一份由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決文書,判決文書內容
顯示,被告人項某在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任職期間,利用負責審核新能源車企新車型數據接入符合性等工作的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從2016年7月開始兩年多時間里多次收受賄賂,共計收受現金、購物卡等合計價值人民幣25萬元。
該消息被公開后,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引起軒然大波,因項某所收受賄賂來自國內15家車企的工作人員,包括奇瑞新能源、眾泰新能源、上汽集團乘用車分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金龍聯(lián)合汽車工業(yè)(蘇州)、宇通客車等。
11月18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向其中部分涉案企業(yè)進行求證。
其中,宇通客車、金龍汽車方面均表示不太清楚此事;吉利方面稱,針對該事件內部正在審查處理。記者同時致電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其工作人員表示對員工受賄事宜不了解,“稍后讓相關負責人回電話”,但截至發(fā)稿,記者未收到回電。
15家車企陷入行賄漩渦
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前管理人員項某在該中心任職期間,先后接受15家車企工作人員的行賄。
根據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決書(2019)滬0114刑初1015號,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前管理人員項某在該中心任職期間,先后接受15家車企工作人員的行賄。
其中,眾泰新能源、吉利汽車研究院等進行過多次行賄,金額在0.2萬~2萬元不等;成都大運汽車行賄數目最高,總金額達3萬元。
最終,項某犯受賄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被上海市嘉定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
記者了解到,項某原是國有獨資公司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從2016年7月開始,被委派至民辦非企業(yè)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于2014年完成注冊,是上海市唯一的新能源汽車及其充電基礎設施公共數據采集與分析機構,主要采集上海全市新能源汽車和充電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數據,開展消費者駕駛行為與充電行為的研究,為全市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政策制定與評估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網絡規(guī)劃提供咨詢服務與決策依據。
作為一家“民間非營利組織”,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也是該市新能源汽車審批備案的重要“把關人”。2013年,上海市發(fā)改委曾發(fā)文,明確凡享受上海地方基礎設施補貼的單位,其數據均需要傳送至該數據中心。
記者從數據中心官網了解到,上海新能源汽車數據接入流程的第一步就是“聯(lián)系數據接入對接負責人”,而項某先后擔任該中心數據中心綜合部主管、數據質量監(jiān)測總監(jiān)、車企管理部副經理等職務。第二步是向數據中心提交車企和車型信息,簽署數據接入協(xié)議并搭建數據采集平臺,數據接入100輛車并運行1個月后,車企提交通過數據接入申請,數據中心再給出數據質量檢測報告。最后獲得該中心出具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檢測報告》,辦補貼與備案管理系統(tǒng)的車型才能審批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陷入此次受賄丑聞的數據中心官網相關數據只更新至2019年2月,接入車輛約24.8萬輛,接入企業(yè)117家,接入車型數則停留在702款。
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亂象叢生
此次行業(yè)內再曝丑聞,是否會讓近期原本就陰霾籠罩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雪上加霜”?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第一次曝出如此丑聞。作為國家大力發(fā)展的新興產業(y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發(fā)展之初就頗受關注,也導致了一些“鉆空子”行為出現。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6年,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一些不法行為進行調查整頓。
2016年12月20日,工信部對蘇州金龍等4家企業(yè)作出行政處罰。2017年2月4日,工信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又公布了對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上汽唐山客車有限公司、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有限公司等7家車企的行政處罰書,處罰原因均為“騙補”。
隨著一系列類似行為的出現,新能源汽車相關監(jiān)管措施逐步趨嚴,補貼政策也進行了重大調整。今年3月,新的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開始實施,3個月的過渡期結束后,除了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地方政府給予的購置補貼全面取消,國家層面的補貼整體降低了約50%。同時,國家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汽車百公里耗電量等指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迎來重大挑戰(zhàn),紅利趨弱。根據中汽協(xié)11月11日發(fā)布的2019年10月汽車行業(yè)產銷數據,10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5萬輛,環(huán)比下降5.9%,同比下降45.6%,遠高于我國車市4%的整體降幅。而且這已經是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xù)第四個月同比下滑。
盡管中汽協(xié)已經將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目標從160萬輛下調至150萬輛,但截至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有94.7萬輛,距離目標仍有55.3萬輛的差距,要完成目標并非易事。
那么,此次行業(yè)內再曝丑聞,是否會讓近期原本就陰霾籠罩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雪上加霜”?
“影響沒那么嚴重,很可能是經銷商或車企員工個人想尋求‘照顧’。”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lián)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此次曝光涉及行賄的車企員工很多,但總金額相對較低,應該不是車企層面的行賄?!皩τ谛履茉雌嚨匿N售以及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信任度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