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三峽集團在京通過視頻會形式發(fā)出開工動員令,宣布在廣東、江蘇等地開工建設25個新能源項目,總裝機規(guī)模392萬千瓦,總投資580億元。
在疫情當前的大背景下,這個投資數字顯得格外醒目,三峽此舉也因此在業(yè)內引發(fā)巨震。
不過,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繪制的這張新能源藍圖能否實現更多倚仗海上風電。一份來自三峽集團的開工項目匯總文件顯示,海上風電項目在其中占據大頭,共裝機250萬千瓦,總投資488億元,占比高達84%。這些項目計劃將于2021年底全部投產。
制圖/逸峰
但能否順利按期投產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也許來自于供應鏈領域。此前,由于去補貼壓力,搶裝潮席卷整個風電行業(yè),海上風電領域上游零部件及施工產能的供求矛盾尤其突出。
如今,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風電全產業(yè)鏈仍處在逐步復工過程中。三峽集團率先開工如此大規(guī)模的海上風電,無疑讓原本就已吃緊的供應鏈系統(tǒng)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
01
挑戰(zhàn)供應鏈
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廣東陽江。在這個海上風電新興重鎮(zhèn),海裝船短缺之困早在一年前已初露端倪。而三峽此輪新開工項目中,就有一個”超級工程”位于陽江。
三峽陽江項目共分為五期建設,此次二至五期項目同步開工,創(chuàng)國內海上風電一次性開工建設規(guī)模之最。陽江項目五期總投資約為320億元,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將安裝大容量風機(風電機組從5.5兆瓦至7兆瓦不等)多達269臺。
廣東陽江海域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較大,這對當前施工技術下順利完工提出難題。
海裝船短缺使施工境況雪上加霜。去年年中,一位業(yè)內人士曾向媒體透露,當時全國海上風電安裝船不到30艘,起重船等海工裝備稀缺,正成為制約中國海上風電發(fā)展的一大難題。
由于造船成本高企及對平價時代的擔憂,海裝船企業(yè)對擴產普遍保持顧慮。
除陽江項目外,三峽在福建和江蘇的兩個新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也面臨著相似困境。
海裝船正扼住海上風電搶跑的咽喉,而搶裝潮下,制造環(huán)節(jié)的壓力也陡然激增。早在去年9月,整機單位千瓦招標價格已超4000元,絕大多數一二線整機制造商無空閑產能,并開始對已簽低價合同進行梳理。軸承、塔筒、葉片、鑄件等零部件企業(yè)也排產較滿,供不應求。
疫情讓境況雪上加霜。伍德麥肯茲中國風電市場高級研究顧問李小楊指出,受國際物流暫緩、原材料短缺、勞動力資源復工延遲等因素的持續(xù)影響,要滿足全國風電行業(yè)需求,葉片廠商今年將面臨較大挑戰(zhàn)。
李小楊還稱,與此同時,主軸生產主要集中在疫情防控形勢較為嚴峻的地區(qū),包括江蘇、河南、湖南等省份。另外,部分零部件需要進口,可能也將出現一至兩個月的減產,無法滿足搶裝下的市場需求。
“今年第一季度零部件生產已有所延遲,預計今年此類零部件將有10%的年產量受到影響。”他說。
下游開發(fā)商因此無法按期推進項目。一位央企海上風電開發(fā)商高管表示,疫情對已經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影響略小,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尚未開工的項目,因為疫情,前期工作全部停止,對項目并網時間的影響可能多達半年之久。
然而,面對重重困難,三峽集團卻毅然吹響開工號角。這家重點發(fā)力海上風電的能源央企,在平價政策與央企責任的雙重壓力下開啟了與時間的賽跑。
02
逆境重啟
對于海上風電開發(fā)商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短短一個月前,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國家能源局緊急聯合下發(fā)《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明確從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為了獲得中央補貼,開發(fā)商必須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網。倘若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風電全產業(yè)鏈如今或許正處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
三峽集團便是其中最為活躍的代表之一。早在2006年,國家發(fā)改委就曾發(fā)文,同意其發(fā)揮水利工程建設和水下施工的優(yōu)勢,在江蘇響水建設一個2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開展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前期及施工技術研究示范工作,為中國海上風電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
經過十余年積累,海上風電成為三峽集團繼水電之后的第二主業(yè)。
這一板塊在2016年之后開始加速。當年1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fā)《風電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將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列為海上風電建設的四個重點省份。
按照“立足福建、輻射兩端、布局全國”的開發(fā)原則,三峽集團在北起遼寧大連莊河、南到廣東陽江沿海近18000公里海岸線上,形成“十三五”海上風電布局,“投資59億進軍浙江”、“投資180億元進軍山東”等新聞不時涌現。
在這個遵循“資源換產業(yè)”邏輯的領域,三峽集團近兩任董事長頻繁拜訪上述四省主要領導,希望在海上風電領域達成合作。
但該公司仍面臨著激烈競爭。去年5月,華能集團曾與江蘇省政府簽約,宣布將投資1600億打造海上風電基地。另一家電力央企中廣核也立足廣東,將海上風電作為重點板塊加以推進。
這場激烈的爭霸賽在平價時代到來前被推向高潮。
一位業(yè)內人士分析,今年1月平價政策出臺,相當于對海上風電宣判死刑。從項目經濟性考慮,開發(fā)商不得不在2021年底前加快完成建設。
不過,對于率先開工,三峽集團官方宣稱,這是該公司做好“六穩(wěn)”工作中發(fā)揮中央企業(yè)排頭兵和主力軍作用的具體體現。
此舉將直接推動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協(xié)同復工復產,對調整優(yōu)化地方產業(yè)結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疫情陰霾未散,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在此背景下,這家清潔能源央企率先拉動復蘇的引擎。
盡管來自14個省區(qū)25個項目的開工現場沒有出現人聲鼎沸、機器轟鳴的場景,但躲在屏幕背后的上下游供應商們,或許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