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一直呈現(xiàn)周期性特征。就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后,中國出臺了4萬億人民幣(合6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經濟增速迅速反彈,年化增長率于2010年第一季度飆升至12.1%。
為了遏制房地產泡沫和預防通脹上升,中國人民銀行于2010年1月收緊了貨幣政策。而后為了對抗由此造成的經濟增長動力喪失,中國人民銀行于2011年11月放寬貨幣政策。多數(shù)人認為快速增長的局面將很快重現(xiàn),但直到2012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才出現(xiàn)反彈。更糟的是,這次經濟增速不僅沒有重拾升勢,反而在2013年第二季度再次下降,導致所有預測機構爭相調低全年的預測增長數(shù)值。
當然,如果中國政府愿意,中國在2013年仍可保持超過8%的經濟增長率。但新任領導人不愿以犧牲結構調整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率。政府設定了經濟增長下限,只要下限未曾觸及,就不會推出財政或貨幣刺激政策。
新任領導層不愿以干預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只是中國目前經濟放緩的部分因素。中國已經出現(xiàn)某些根本性的變化,削弱了政府對經濟的刺激能力。特別是即使2013年第一季度的年化增長率遠低于近30年的平均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卻在2月上升至10個月以來的高點3.2%,房價上漲也一直沒有放緩的趨勢。
經濟周期擴張階段的經濟增長放緩和高通脹(與以往經濟周期相比),反映出重要的宏觀經濟變化。多年來中國反映通脹和失業(yè)歷史反比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相當平緩,也就是說,當政府采用擴張性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時,不必過于擔心價格的波動。
然而,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菲利普斯曲線從2010年起已經開始改變。今天,為了實現(xiàn)設定的GDP增速,相應的通脹率要大幅高于過去20年。換句話說,通脹——特別是房價通脹——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
許多重要的結構性變化,導致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左移。首先,人口和社會變化導致生產邊際工資成本和最低工資水平顯著增加。其次,隨著對環(huán)境問題的擔憂越來越普遍,企業(yè)特別是新建成的生產企業(yè)與以往相比,其成本急劇上升。第三,毫無節(jié)制的資源開采已經使能源和原材料價格迅速上升。第四,中國各地的房地產開發(fā)熱,推動土地價格迭創(chuàng)新高。第五,經過幾十年的追趕式增長,中國的許多領域正在向技術前沿靠攏,后發(fā)優(yōu)勢也正逐漸喪失,這意味著資本存量的邊際生產率也在遞減。
總之,中國微觀經濟基礎的變化及其經濟結構的弱點,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以高通脹的形式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能換取一定幅度的GDP增長。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中國的領導層是否會為保持8%以上的年經濟增長而容忍通脹高企?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其結果導致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平臺期。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8%的時代已經過去。經過三十年的驚人增長,中國經濟增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以便修復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重回快車道,重新獲得加速的動力。
當然,中國經濟不會很快崩潰。中國不止一次面臨過更糟的狀況,但每次都挺了過來,目前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表明這次會有什么不同。
?。ㄓ嘤蓝?,曾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本文來自Project Syndic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