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鋰電池材料當中,隔膜以高附加值的屬性成為電池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隔膜卻受制于技術水平,仍較為依賴進口,國內隔膜呈現低端化現象,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生產需求。隨著動力電池需求日益增長,高端隔膜的市場逐步拓寬,尤其是濕法技術已經成為隔膜生產商關鍵攻堅難點。而技術的迭代,也讓隔膜上市公司業(yè)績出現分化,龍頭企業(yè)盈利能力增強。需要警惕的是,與干法技術相類似,在產量爬坡后濕法隔膜的售價也在走低,頭部玩家留在賭桌上的資本需要通過技術競爭,甚至資本手段加速并購,方能提高其議價能力。
高端鋰電隔膜進口替代空間大
提及動力鋰電池,更多的會討論正極材料,譬如投資人經常會比較三元正極材料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性能、市場占有情況、裝機量等,但經常會忽視動力電池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材料——隔膜。目前,國內在正負極、電解液上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市場份額占比較高,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但隔膜卻受制于技術水平,仍較為依賴進口,國內隔膜呈現低端化現象,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生產需求。
鋰電池隔膜通俗講其實就是一層多空的塑料薄膜,用來隔離正負極,以防止在發(fā)生電離反應時正負極直接反應造成短路,特點是鋰離子能通過薄膜,但可以隔離正負極電解液。
隔膜雖然只是動力鋰電池內很薄的一層膜,但其性能、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電池內阻、循環(huán)使用壽命、電池容量以及安全性能。隔膜的高技術壁壘在整個動力鋰電池原材料中相對較高,核心技術被日本、美國等一些國家的企業(yè)壟斷。
干法和濕法是鋰電池隔膜的主要生產工藝,但濕法膜涂覆將是大趨勢鋰電池隔膜的生產工藝包括濕法工藝和干法工藝,同時干法工藝又可分為單向拉伸工藝和雙向拉伸工藝。
目前,全球制造隔膜的廠家以濕法為主,濕法隔膜的價格較貴,未來濕法隔膜在動力電池中仍將走高端的市場路線,而中低端動力電池仍將以干法為主。
資金、工藝、技術隔膜生產的高壁壘在哪?
橫向比較,隔膜是目前鋰電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的一種高附加值材料,約占鋰電池成本的15%,其技術難點在于造孔的工程技術、基體材料,以及制造設備。
一組業(yè)績數據可以看出鋰電隔膜行業(yè)的增速,以及企業(yè)之間的業(yè)績分化。以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凈利潤指標來看,營收超10億的7家,凈利潤過億的5家,上一年同期營收超10億的5家,凈利潤過億的7家。2019年上半年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的有7家,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有5家,銷售毛利率差距較大。
與盈利能力分化相類似,當前我國隔膜企業(yè)較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低端產能過剩已成既定事實。而中高端動力類鋰離子電池對隔膜的產品品質要求極高,除厚度、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力學性能等基本要求外,對直接影響到隔膜的孔隙率、透氣性、融化溫度、閉孔溫度等技術參數的孔徑尺寸和分布的均勻性要求更高。
對于濕法工藝來說,樹脂與添加劑的擠出混合過程以及拉伸過程是該工藝的兩大核心問題。擠出過程要求物料混合效果好、塑化能力強、擠出過程穩(wěn)定,拉伸過程決定了分子鏈的取向以及制孔劑分布是否均勻。對于干法工藝來說,除了擠出混合過程外,熔融牽伸比以及熱處理都是核心過程。
和芯片相類似,高端隔膜技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不僅要投入巨額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研發(fā)和生產團隊、純熟的工藝技術和高水平的生產線,并且非短時間能夠突破。
頭部玩家參與并購對下游議價能力增強
隔膜售價連跌5年遭腰斬繼續(xù)降價已成業(yè)內共識,鋰電池隔膜從國內新能源車開始放量起,銷售價格一直在下滑。根據上海有色網(SMM)的統(tǒng)計數據,濕法隔膜、干法隔膜和干法雙拉隔膜的平均單價,自2014年初的約6元/平米、4元/平米和3元/平米,降至2018年初的每平米約3元、2元和1.5元的水平。
截至2019年9月的行業(yè)數據則顯示,濕法和干法隔膜的均價進一步下降至2.5元/平米和1.1元/平米左右(不同基膜均價有所差異)。將近5年時間,隔膜價格已遭腰斬。
隔膜價格自2014年Q1以來持續(xù)走低,導致鋰電隔膜企業(yè)毛利率逐年下滑。以干法龍頭星源材質(300568)為例,2016年公司成功上市以來,毛利率就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持續(xù)下滑,2018年已經跌破50%。
根據高工產研(GGII)的數據,2016-2018年,國內濕法隔膜前三大企業(yè)市占率(CR3)分別為45.3%、62.8%和55.1%,其中恩捷2017年到2019年一季度市占率分別為25.6%、36%和40%、捷力分別為20.5%、11%和14%,兩家合并后將超過整個市場一半的份額。
對于下游電池制造商來說,出于議價能力、供貨保障等方面考慮,電池廠商仍不愿意看到上游關鍵原材料環(huán)節(jié)出現寡頭供貨商、甚至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