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歲末將至,而新造車運動并沒有因此進入平靜期。近日,又一家企業(yè)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資質。
12月20日,國家發(fā)改委網站正式公布了《關于萬向集團年產五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核準的批復》,正式批準了萬向集團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的生產項目。至此,萬向集團成為繼北汽新能源、五龍電動旗下的長江汽車、長城華冠旗下的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和江蘇敏安電動汽車有限公司之后,第六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yè)。
相比較去年一些公司的“PPT造車風”,今年的產業(yè)風向刮得更為實際具體。在這過程中,一些之前鮮為人知的“低調玩家”出乎意料地搶在了那些曾經依靠發(fā)布會刷存在感的新造車企業(yè)之前,猛然殺入了戰(zhàn)局。
■零部件企業(yè)入局表現搶眼
對于普通汽車消費者來說,萬向集團遠不如常見的乘用車企業(yè)聽起來那么熟悉。但對于新能源行業(yè)而言,這家始創(chuàng)于1969年的零部件制造企業(yè)已經是一位老玩家了。早在1999年,萬向集團創(chuàng)始人魯冠球便公開表示:“我會把萬向掙到的每一分錢都用在造電動車上。直到成功,或者萬向崩盤為止?!?
在此之后,萬向集團向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幾十億元,在國內外進行了多場合資與并購:2012年,投資美國電動汽車生產企業(yè)史密斯,生產電動商用汽車;2013年,收購美國鋰電池企業(yè)A123;2014年,收購美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生產企業(yè)Fisker(后改名Karma);2015年,與上汽合資成立了新能源客車公司。同年,Karma與寶馬合作推出了增程式電動車與純電動汽車。此外,萬向集團的年產5000輛新能源客車項目也在今年早些時候通過了國家發(fā)改委的核準,獲得了新能源商用車的生產資質。
經過多年的積淀,原本主營汽車零部件業(yè)務的萬向集團終于在今年年底成功完成了向新能源乘用車制造領域的跨界創(chuàng)新擴張。而就目前拿到資質的6家企業(yè)而言,跨界擴張的企業(yè)在其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前途汽車的母公司——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決定造車前,已經為整車廠進行了多年的整車全流程設計服務。江蘇敏安電動汽車有限公司背后的重要投資方——大型零部件廠商臺灣敏實集團,也在汽車零部件的設計、生產與銷售方面進行了多年的積淀。
可見,相對于那些風風火火宣布要造車的“野蠻人”而言,這三家搶先獲得了造車“準生證”的跨界企業(yè)雖然在之前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但都已經在零部件、整車制造領域進行了多年的摸索與嘗試,積累了大量的市場與技術資源。因此,在2017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原本扮演著零部件供應商角色的企業(yè)拿到造車資質,開始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嶄露頭角。
■互聯網公司面臨資金考驗
相對于主張自建產能并申請造車資質的主機廠與零部件廠商,一些新造車企業(yè)在早些時候曾宣布將與現有車企進行合作代工。然而,事情在今年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12月14日,已經選擇與江淮汽車進行代工合作的蔚來汽車也宣布將在湖北武漢建廠造車。而在不久之前的9月,樂視汽車在浙江省委高層的見證下宣布將在莫干山地區(qū)建廠造車;此外,車和家、威馬汽車也都在今年宣布了各自在常州與溫州甌江口新區(qū)投資建廠的計劃。顯然,新造車企業(yè)大多看到了代工模式對于造車來說的局限性。
但是,自建工廠所需的巨大資金壓力,是對于新造車企業(yè)來說難以輕松逾越的挑戰(zhàn)。從公開資料來看,已經獲得資質的6家企業(yè)都擁有幾十億的投資建設計劃:北汽新能源在純電動汽車的產能建設方面總投資額為114950萬元;長江汽車規(guī)劃了超過8億元的投資計劃;前途汽車為建設滿足新能源汽車所需新型工藝廠房準備了20億元的建設資金;奇瑞汽車和敏安電動車公司都公布了投資超過20億元的建廠計劃。
然而,這只是初期年產量在5萬~7萬輛的投資規(guī)模,最終各家企業(yè)的投資總額還將更高。從今年樂視汽車和蔚來汽車宣布的建廠投資規(guī)模來看,兩家公司的投資額都在百億之上。因此,如何落實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投資并將其逐步落地,成為未來一年新造車企業(yè)所要面臨的考驗。
■新造車運動將進入深水區(qū)
談到資金壓力,在2016年吸引了極高關注度的樂視汽車成為了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企業(yè)。從年初北京車展上LeSEE概念車的亮相,到年底被曝出由于在汽車業(yè)務的巨額投資導致整個集團資金鏈陷入緊張,樂視汽車在短短一年內經歷了過山車般的發(fā)展軌跡。而隨著2017年的到來,這家“互聯網造車”的代表企業(yè)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除了資金壓力外,在造車領域涉入漸深也讓一些新造車企業(yè)遇到了此前未有的困境。今年10月,由和諧汽車、富士康、騰訊三家投資的和諧富騰公司中的重要投資方富士康被曝出已經撤資。據外界分析,造車難度巨大以及今年的新能源汽車“騙補”風波是導致富士康撤出造車計劃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和諧汽車斥巨資收購綠野汽車以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設施的推進情況也不順利。在背上了綠野汽車巨額債務的同時,和諧汽車的股價也遭遇了腰斬。鑒于這家曾經高調挖來了寶馬整個電動汽車團隊的新造車企業(yè)在2016年遭遇到的挫折,外界對和諧富騰的未來發(fā)展存在不小的質疑。
隨著新造車運動開始進入“深水區(qū)”,新造車企業(yè)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與挫折,萬里長征也許才走出前幾步,道阻且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