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根據荷蘭特溫特大學研究人員發(fā)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太陽能電池通常是平面型,如果給平面型的太陽能電池板表面添加微型的硅柱,每塊太陽能電池板的產能可提高超過一倍之多。研究人員還研究了此硅柱的最佳高度和摻雜深度具體是多少。
去年,特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fā)出一種半導體,每平方厘米裝有100萬根微型硅柱。這些硅柱能夠將太陽光轉換成電能。此種半導體包含兩種類型的硅:一種是摻入少量雜質磷元素的硅晶體,另一種是摻入少量雜質硼元素的硅晶體。這兩種硅的交界處被稱為“PN結”(PN junction),對于太陽能電池效率至關重要,因為PN結在結構中處于分隔正電荷和負電荷的位置。所以制造硅柱的一大挑戰(zhàn)就是要確保PN結準確地遵循太陽能電池板的結構。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弄清楚究竟硅柱的高度和PN結深度要達到多少,半導體才能發(fā)揮其最大功效。答案是40微米高,790納米深,效率才能高達13%;而平面型的太陽能電池板結構只有不超過6%的太陽能可轉化為電力,能效要高出一倍之多。
特溫特大學多個研究小組共同研究“太陽能轉能源”設備,如將太陽能直接轉為氫氣。這里的硅柱有兩大功能--不僅可增加太陽能捕捉量,擴大產生氫氣的反應面積。此外,此硅柱還可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但是特溫特大學的Jurriaan Huskens教授并不認為這對太陽能電池板有什么特別的價值,因為生產成本昂貴,但可用于一些具體特別的技術應用。(文/Tina譯)


 

